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含山 以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

皖江晚报 2016-06-27 02:31 大字

含山工业园

美丽含山

小冯村古树

林头大彭村

水塘与村庄相伴,塘里鱼翔浅底,岸边树荫葱葱;房屋有着统一的、与周围山水和谐的风格,于细微处却又各具趣味;就连这里的田野,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也是花开遍地、蜂飞蝶舞。

如这般诗情画意般的乡村、社区,在含山随处可见。在这里,小冯村几代人守护着的古树依旧生机勃勃;大庆社区每家每户庭院里仍然是瓜果飘香、花团锦簇;含山工业园铸造业华丽蝶变,走上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含山,一座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品质之城,正向世人展现着动听和谐的绿色旋律。

小冯村

为一棵树,两家让出4分地

站在村外远看,横龙村小冯自然村所在的位置似乎是一片树林,高大的树木把房子遮得严严实实。小冯村人爱种树,这一传统似乎可以追溯到四五百年前,因为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棵450年前的老黄柳。

老黄柳种在小冯村的稻田中间,粗壮的枝条从树顶倒垂下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树盖”,树盖下是一口同样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井。从小在村里长大,今年65岁的冯加悦仍记得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在树下玩。

“别看这棵树很老,但这些年,它一直在生长。”冯加悦说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树长田让。为了给古树腾地方,冯加悦、洪华两家累计让出了4分多地。

“我们村的人爱种树,房前屋后只要有点空地就种上树。”冯加悦家的房前有5棵一人才能抱得过来的香樟树,是25年前他亲手种的。“5年前有人愿意每棵树出3万元购买,被我一口回绝了。”冯加悦说,一棵树3万元相当于他家一年多的收入,但他丝毫没有动心。

“再多的钱也没有生态环境重要。”冯加悦笑道,在小冯村生态建设始终摆在第一位,村里种了很多树,可没有一个人为了挣钱去砍树,相反村民个个都是巡查员,有人砍树就守在树旁不给砍。

“以前外面人都说小冯村不像村。”冯加悦感慨地说,上世纪90年代,小冯村在周围几个村庄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大厕所、小厕所全在外面,臭气熏天,下雨天粪水横流,人都不能下脚。2009年,小冯村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对旱厕进行了改造。

“你看,以前村里最脏的‘厕所集中区\’变成了健身广场。”指着眼前一个花园式的健身广场,冯加悦介绍道。只见,广场上除了健身区,其他空地全都种了树,老人们在广场上锻炼身体,孩子们在树丛间嬉戏。健身广场前,以及小冯村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条水泥沟,蜿蜿蜒蜒通向村外。“这是雨水沟,雨水顺着这条沟流到池塘或者稻田里。”横龙村党总支书记陈辰说,如今,包括小冯村在内的四五个村子实行雨污分流,村里建了污水排放管道系统。

张齐村

一村古树17棵 260岁最年长

前有梅林,果大酸甜。士卒闻之,士气大振,终脱困境。“望梅止渴”的典故脍炙人口,而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含山县梅山张齐村。

走进张齐村,笔直的水泥路,宽阔的健身广场,石板小道曲径通幽。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房掩映在绿色之中,走到近处只见院门敞开而不见人踪,颇有“半掩柴门一径深,山中免见俗尘侵”的意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村中那一棵棵挂满火红灯笼的古树,古朴凝重中透出欢乐喜庆。尤其是村口的一株柏树,树龄虽然已经有175年,但是枝繁叶茂,挺拔参天。“灯笼是端午节时挂上去的,能够烘托出节日的气氛。”梅山村主任李茂胜介绍道,村中的古树一共有17棵,其中一些是从梅山上移栽而来。如今,古树已经融入了全村543人的生活中。

去年,马鞍山首个风力发电项目穿行梅山,梅山上的树木需要移植。梅山村两委一合计,认为古树名木能茁壮地存活于今,实属不易,它们饱经风雨沧桑,见证岁月变迁。经过争取,这些柏树、榆树被村民们小心翼翼地从山上“请”了下来,在村里扎下了根。李茂胜说,将这些古树移植到村里,村里前前后后共花费了近5万元。但是这笔钱花得值!能够保护好这些古树,就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了一份力。

除了从梅山上移植下来的古树,村中也有一株“土生土长”的皂角树,树龄约有260年。据村里的老人说,此树以前每年都长出长而扁的皂角,村民摘后洗衣服,去污效果媲美肥皂和洗衣粉。

夏季,万物葱茏。站在皂角树下,四周是马鞍山市国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农场。“辣椒、豇豆等秸秆集中堆沤进行无害化处理,西瓜藤容易感染细菌,进行深埋,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都要回收处理。”该公司人事部经理顾香介绍说,作为全镇第一个引进的生态农业公司,国华农业始终把绿色环保作为首要原则。

大彭村

“咱村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说起打造生态乡村带来的变化,今年54岁的彭其胜满面笑容。“我是大彭村首位入住的村民,在此居住已经超过了30年。以前一下雨,泥巴满裤脚。现在雨过天晴,穿着布鞋也可以出门了。”如今,一条水泥路从老彭家的门口通过,不仅带来出行的变化,也让开农用车谋生的他,感到致富路宽了许多。在老彭眼里,生态乡村就是村庄变美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眼下,青龙村大彭自然村的生态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刚进村,一台挖掘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水泥路要拓宽至3.5米至4米之间。”青龙村党总支书记王伟说,路要拓宽,免不了要占用部分村民的私人场地,但是他们都非常配合,这也让项目推进速度快了不少。

大彭村被群山环绕,四周为5000亩苗圃,站在村子最高处,眼前的美景让人陶醉。“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苗木花卉专业村,目前村里从南京等地引来种植大户,种植起核桃、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王伟说,苗木种植不仅没有污染,而且美化环境,不仅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也能让村民收获土地租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虽然生态工程还未完工,但是美景已现。一条河渠正在疏浚清淤,贯穿整个村落。“大彭村地势北高南低,我们充分利用原有的这条沟渠,打造一条流水潺潺的生态小溪。”王伟笑着说,水即是财,希望溪水能给村民们带来财运。

看到村里来了陌生人,村民杜道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咱村是越来越美了,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等到生态工程全部完工,咱村小伙子娶老婆也容易了!”

大庆社区

老书记义务巡逻28年

每天凌晨4点半钟,环峰镇大庆社区退休老书记熊佑昌准时出发,去社区转一圈。路边的自行车、电瓶车摆放可有序,土门大塘有没有人乱倒垃圾——这个习惯,老人已经坚持了28年,哪怕退休后,他也照例走上一圈。

“大庆社区最初位于城郊接合部,村民没有环保意识,垃圾乱扔,路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并且没有下水道,污水到处流。”回忆起以前的大庆社区,老书记记忆犹新。为了改变社区环境,大庆社区组建了保洁队伍,每天打扫三次。2004年,社区开始栽树,10年间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购买苗木等。

为了节省开支,熊佑昌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充当园林工人,修整、剪枝、打杈等。从到大庆社区上班的第一天起,熊佑昌每天早早起床,上班前先到社区转一圈,哪里卫生差现场就整改。28年下来,社区老老少少都认识他,生态环保的理念也融入到居民的一言一行中。如今走在大庆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绿树成荫的居住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社区。

两排三层小洋楼前后一字排开,每家房前都有一个独立庭院,院子里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这里就是大庆社区竹园新村小区。只住着24户居民,却家家都是绿色家庭,竹园新村人人都在诠释生态环保的真正内涵。

今年71岁的谢长英就是其中一位住户,她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谢长英喜欢伺候花草,她家院子里,西红柿结出了鸡蛋大小的青果,茄子开出了紫色小花,豇豆也挂出了一尺长的果实。

住了13年的老房子,谢长英的家却丝毫没显出一丝陈旧,地面瓷砖擦得干干净净,家居摆放整齐有序,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能冰箱,谢长英家买电器首先考虑的是节能。“淘米水浇花,洗衣水用来冲厕所。”谢长英说,平时生活中自己很“抠门”,只要能循环利用的她都会再次利用。

含山工业园

拆除186座新上136台

有着“华东铸造之乡”美誉的含山县,过去铸造业一直在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上徘徊。如今,“绿色铸造”已成为含山铸造业的转型方向。截至去年底,含山县共拆除落后铸造设备手扳炉186座,新上中频电炉136台、除尘设施75台套。一组组数据清晰地划出含山铸造向绿色转型的升级轨迹。

6月16日,在含山工业园,一个个黄褐色的手扳炉被堆成了“小山”。“当时,一台手扳炉,请几个工人,在自家院内就可以进行生产。”含山工业园综合服务局副局长贾庆祝表示,干活要戴口罩,车间里全是灰,这是过去含山铸造业小作坊的生产场景。然而,这些“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污染严重,周边居民意见很大。

去年6月,马鞍山开展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对于含山铸造企业来说,整治主要采取关闭一批、整合一批、搬迁一批的办法,即对一些规模很小,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整治无望、产品无竞争力的企业予以关闭;对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市场好,有发展前途且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鼓励整合资源,搬入工业园再生产。

走进含山预应力铸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非常干净整洁。“近年来,公司投入巨资进行技改,将原先的焦炭炉换成中频电炉,并在车间安装了布袋式除尘机。”预应力铸造有限公司经理郑在安表示,改造后,车间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了,过去烧焦炭,现在用电,不仅降低了能耗,节能环保,而且提高了产品精度。

“通过整治,园区内无论是设备还是产品都上了一个档次,现在园区有3条全自动消失模生产线、3条铸造垂直分型生产线和2条水平生产线,仅这几条线的年产量就能达到10万吨。而产品也更加受到市场青睐。”贾庆祝说,在含山工业园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着手改变产品“傻大黑粗”的形象,走“高精尖”的升级之路。他们推倒手扳炉,竖起电炉;拆掉小作坊,上马精密生产线,产品开始向着低能耗、高附加值转变。含山铸造,正精彩升级,渐入佳境。

铜闸镇

老鹅汤后厨外的三个“圆桶”

一到节假日,铜闸镇最著名的3家老鹅汤店,从马鞍山、南京、合肥以及芜湖等地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回头客”也是踏破了门槛。

爆棚的上座率给商家带来了利润,可未经处理的餐饮污水却挑战着生态旅游发展。2015年,铜闸镇污水处理项目审批通过,首先在三口塘老鹅汤、鸣鹿堂老鹅汤和老肖东关老鹅汤饭店这三家最有名的老鹅汤店使用。

三个大小不一的圆桶,每个桶上都盖着一块窨井盖,和普通的下水道不一样的是,这三个“窨井”都通着电,仔细听还能听到“嗡嗡”声。在三口塘老鹅汤饭店院墙外,一根白色水管将污水引流至此。油腻腻、还夹杂着辣椒籽、菜叶的污水经过三道程序过滤,最后流进一处水塘里。

“水塘里养了鱼。”三口塘老鹅汤饭店老板黄劲松介绍说,这个水塘一直作为饭店污水的排放区,以前水脏兮兮的,别说养鱼,就连水草都很难生长。自从今年3月份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后,流入塘里的水变得清澈透明,他就试着养了点草鱼、鲶鱼、鳊鱼等。“没想到,这些鱼长得挺好。”

鸣鹿堂老鹅汤饭店每天排出的污水多达四五吨,开了八九年饭店,老板张炳贵一开始也注意到餐饮污水对环境的破坏,于是他建了3个污水沉淀池。可即使是这样,每天饭店右边沟渠里流淌着的,仍然是臭不可闻的污水。

“刚才我还特地去闻了下,一点气味都没。”使用污水处理装置后,张炳贵发现,他渐渐爱上了门口这条沟渠,如今经过处理的废水汇成清澈的溪流,在山脚流淌,给宁静的大山增添了一丝灵动。

“我们首先在三家老鹅汤饭店使用污水处理设备,目的就是打造生态旅游。”铜闸镇副镇长范文介绍说,目前,铜闸镇正利用历史悠久、享誉多年的农家乐美食——“老鹅汤”的优势,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老鹅汤美食村。“生态旅游就要求餐饮污水处理与景区发展相融合。”

除了老鹅汤美食村外,钟灵毓秀的太湖山、诉说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沧桑巨变的凌家滩遗址,均坐落在铜闸镇。整合丰富的文旅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建设综合旅游服务示范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了铜闸镇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本报记者王永霞董磊图/陈翔云

●总监制:汪金煌刘斐●总策划:胡伟张承学●策划/统筹:喻军谷雨陶宏文●主办单位: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市发改委马鞍山市环保局马鞍山日报社

新闻推荐

暴雨内涝过后 要做好个人防病工作 灾区群众需严防肠道传染病、皮肤病等听听专家怎么说

本报记者 方燕通 讯员 刘道明连日来,马鞍山市开启暴雨模式,博望区、含山县等地受灾严重。这两天,马鞍山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办公...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