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借鉴二产管理 做足一产文章 创意三产品牌 马鞍山市立足绿色生态循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

马鞍山日报 2016-05-24 10:43 大字

记者张令琪通讯员曹正华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然而,和县台创园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从以色列引进的农业环境传感器系统设备,以及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却代替人做着精确记录并控制着植物的生长。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该如何实行按需供给,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正是借鉴了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蔬菜的生长环境大大改善,产量大幅提升,“和县蔬菜”逐渐成为放心品牌的代名词。

近年来,马鞍山市立足于产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凸显绿色农产品供应、休闲观光体验和生态涵养调节三大功能,按“攻绿色、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工作思路,重点建设5大优势主导产业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全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55万亩,产量125万吨,蔬菜良种覆盖率、优质品率达98%、95%,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初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种植加工至包装销售的蔬菜全产业链条。和县更因产品优良,先后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

唱响品牌,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对于大多数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民来讲,由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先天不足,单纯依靠种粮,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在耕种上突破传统模式,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高温闷棚、周年茬口搭配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不仅能有效拓展种粮农民的增收空间,夯实增产基础,而且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目前这种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在全市推广应用面积已达75%以上。

拓展了效益空间,提高了增收能力。增收模式好不好,农民算的账最有说服力。在和县绿源、萧润、当涂县金农、含山县国华等14个蔬菜标准园,通过采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1200亩示范田的用水、用肥、农药等成本有效降低30%以上,每亩可增收直接收入2000多元。通过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全市“猪-沼-菜”、“秸秆青贮-养牛-牛粪种蘑菇-菇渣种蔬菜”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已得到了有效应用,稻鸭共生、稻虾鳖连作、菜牧结合等多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经形成,探索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区)域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循环利用,减少了化学品投入量,做到了高产、高效、安全、生态。辣椒、番茄等31个蔬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涌现了一批诸如“和县辣椒”、“和县黄金瓜”等在内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明商标,姑溪河大闸蟹、和县蔬菜、含山大米……这些品牌正在全国唱响。

精准培育,龙头企业领跑农业产业化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马鞍山市以工业化思维深耕农业,大多数农产品品牌从种植、管理、加工、销售都有严格执行的标准条例,按照工业链条模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和服务上有较高的保障。

近年来,马鞍山市实施统筹规划建载体、招商引资扩增量、资源重组优存量、服务企业提质量、拓展市场扩总量等系列行动,打造郑蒲港-和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等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积极辅导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50亿元,增长10%。通过对鸡笼山、十月丰等传统蔬菜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先后引入了娃哈哈、北京御香苑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原有和新引入的企业进一步弥补了加工产能过低、冷链物流过弱等短板,有力地促进了订单蔬菜发展,倒逼了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不留“空档” 消除“断档” ——马鞍山市推出多项举措确保农村党员积极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记者 王燕“刀不磨要上锈,人不学要落后。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经常学习,这样才能不断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5月30日下午,家住当涂...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