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捶糖稀晾晒封扁鱼切糖果糖果推入簸箕糖果冷却待装箱老

马鞍山日报 2016-02-02 11:51 大字

捶糖稀

晾晒封扁鱼

切糖果

糖果推入簸箕

糖果冷却待装箱

老人家正在专心致志刻欢门

在“三下乡”活动现场,小书法家们正在挥毫。

进入腊月以后,含山的大街小巷里,年味渐浓。

最先在空气中飘散的,是炒米糖的香气,含山人把制糖的过程叫做“炆糖”。对许多含山人来说,在年末时节,由家里的女主人在集市上精心挑选芝麻、花生等食材,在糖坊“炆”成一块块“糖果”,是过年一道必不可少的流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缺好吃的,对我们来讲,就是图个过年的气氛,过完年,糖果让她带去学校,还能让同学尝尝家乡的味道。”汪阿姨蹲在塘坊的角落里,将切好放凉的糖果装进特制防潮的铁皮罐里,这是她为即将回家过寒假的女儿准备的“礼物”。

对远在石家庄打工的徐正图来说,炆糖时节也意味着归期。农家人是歇不住的,回到家乡运漕,与父亲、妻子一起忙活炆糖,成了他与家人相聚的方式。一支炆糖队伍通常是7人的规模,分工负责翻炒、去衣、看火、熬糖稀、炒糖、压膜成形、刀切成块等多道工序。32岁的徐正图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翻炒这样的体力活自然落在他身上,妻子和父亲则分别负责看火和切糖。队伍的“主心骨”翟师傅已71岁高龄,是当地“炆糖”的一块“金字招牌”,他们的生意因此格外红火,从凌晨5点到晚上八九点,每天炆糖1000多公斤,一个多月下来,每人能得到5000多元的收入。塘坊里人们的笑语声,锅灶里“毕剥”的烧柴声,大锅里铁铲“哗啦”的翻炒声,长条砧板上“得得”的刀切声,空气里糖果散发的香甜气息,这些曾伴着徐正图长大的“年味”,现在,又在他的手里延续着。

已在外地定居的小徐惦记着另一样“年味”。新鲜鳊鱼腹中填封肥瘦适中的猪肉末,经过腌制、风干等传统工艺,就成了“鳊鱼不扁、鱼肉两鲜”的封扁鱼,是含山独有的地方特产,也是含山人必备的年货之一。封扁鱼的制作技艺从小徐的外公传承到母亲,如今又承载起她的乡愁。随着母亲年纪渐渐大了,对终日忙于工作的小徐来说,含山的电商平台提供了新的选择。1月底,“含帮生活”APP正式上线服务,作为“含山特产馆”的整合升级版,实现了线上交易平台与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线上,可以将地道的含山特产“一网打尽”,线下,首批5家含帮生活连锁超市已开门迎客,店内的“线上体验区”可实现现场网上购买,同城免费配送。随着区域性电商综合服务网络的构建,农村电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将打通。从手艺的传承到线上的传递,“小徐”们惦记的年味将在鼠标的“点击”中重现。

更多时候,年味不仅盘桓于舌尖,也凝聚在诸多年俗营造的喜庆氛围里。“欢门”是含山传统刻纸工艺品,含山人用刻刀在红纸上刻下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春节时贴于门楣,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代变迁,手工刻制的“欢门”渐渐被印刷品取代。但在62岁的裴吉芳看来,印刷品不够“精细”。裴吉芳家几代人做欢门,模子和手艺都是祖传下来的,她觉得,手工刻制的欢门无疑更具传统“年味”。

随着含山县文化、法律、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年味”被赋予了更多民生内涵,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村子和社区,小小的工作台摆到村民家门口,有法律宣传,有免费体检,更有书法协会的老朋小友们泼墨挥毫,免费书写春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犹如赶集般热闹,一张张墨迹未干的春联上,书写着人们对新年的期许。

当然,还有炸肉圆、蛋饺儿、春卷,喜庆的灯笼和年三十的爆竹……年味是说不完的,它弥漫在含山的糖坊、菜市和厨房里,现身于家家户户的窗台、门楣、饭桌上,是一家人久违的甜蜜相聚,是舌尖上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承载着古老的年俗,也见证着城市的蝶变。

整版策划/杜维斌 田斌锋 刁筠波 张文倩

图/徐旻昊 田斌峰 钟倩雯

新闻推荐

张晓麟到含山县环峰镇走“亲戚” 带去浓浓关爱送上深深祝福

本报讯(记者魏志俊)2月6日上午,农历腊月二十八,离除夕还有一天。市委书记张晓麟只身前往含山县环峰镇看望结对“亲戚”朱寿郡,在猴年春节到来之际,为朱寿郡一家带去浓浓关爱...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