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铅华洗尽更从容

安徽日报 2014-07-04 21:52 大字

运漕古镇,依水而生,自东汉末年建镇以来,已有千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运漕镇上各类商号、作坊、钱庄多达数百家;漕河上商船往来如梭,两岸泊船绵延数里,为古代江北八大商业重镇之一。如今,运漕镇依托历史,抓住机遇,正在谋划新的发展——

■ 本报通讯员 田斌锋 文/图

东汉末年,孙权在濡须河口(今含山县林头镇东关社区)驻军以拒曹魏,为便于运输粮草,孙权下令开挖一条从濡须河口直通长江的河道,取名漕河。漕河蜿蜒数十公里,上衔巢湖可抵合肥,下连芜湖直达长江,是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当时,运漕镇地处漕河中段,像一道闸门一样卡住濡须河上下通道,因此被称为“中闸”。明末清初时,整个漕河沿线都到中闸来购盐销粮,采办日用品,商贸、水运皆十分发达,“中闸”遂改为“运漕”。

美食滋味长

奔腾的河水、密集的人流、繁忙的早市带来饮食上的多样化,运漕早点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清晨,走在运漕老街上,空气中充满诱人的香味,各类早点小吃让人目不暇接;早点摊位和铺面里,人头攒动。吃正宗的运漕早点,不能说吃,而要说喝。说“吃早点”还是“喝早点”是区分当地人还是外地人的一个标志。喝早点必须坐下来,细细品、慢慢聊,这里面有文化的积淀,已然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每天凌晨3点,运漕镇花俊一家就开始起床忙碌,他们要赶在食客们吃早点前把所有的食材备好。花俊早点店用料讲究,除了有新鲜的食材,老一辈传下来的配方也是必须的。小笼包皮薄汁浓,鸡蛋煎饺金黄酥脆,炒面皮柔韧筋道,凉拌干丝香气四溢……“我们家的秘方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父辈经营了三十多年,到我这也有六七年了。 ”花俊就这样守着祖传的手艺,为四方食客们提供了美味早点。

花俊所制作的早点,只是鲜香四溢的运漕早点中的“浅香一缕”。运漕有许多早餐名点备受人们喜爱,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运漕早点有凉拌类、油炸类、蒸煮类、烧炒类,其中煮干丝、炒面皮、小笼包最具特色。最有名的要数煮干丝,选用的是当地产的白干,一块干子至少切开10多层,和鸡汤、手撕鸡肉、木耳、姜丝、虾米等一起煮,越煮越香浓。煮干丝考验的是水的品质,小笼包则考验师傅的手艺。包子皮要选用上等面粉和揉而成,薄如纸张,包子馅要选用精制肉末,肥瘦适中。从擀面皮、配肉馅,到包成型,最后放到蒸笼蒸熟,每个环节都是对师傅技术的考验,上好的小笼包在出笼后,质感滑嫩,夹起来垂而不漏,醮上陈醋,入口汤多味美。

运漕早点铺的生意好,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有很大关系。作为水运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船家们,清晨时分空闲较多,能够坐下来好好地享受一顿美食,同时,就如同老北京的茶馆一样,早点铺子更是一个聊天、传达信息的重要场合,有时,买田卖地、儿女结亲等许多重要事情也都是在早点铺子里决定的。

美酒醉生活

水运发达的运漕,酒文化自然也很红火,即便是在今天,当地人的生活中,四时八节都离不开酒:结婚喝喜酒,生孩子喝满月酒、百日酒,老人做寿喝寿酒,盖房喝上梁酒,商家喝开业酒、分红酒,交往喝送行酒、接风酒……这些饮酒习俗的形成与运漕发达的酿酒业有很大关系。

民国时期,运漕镇有糟坊(用粮食生产烧酒的作坊)12家,如洪义泰糟坊、钱立本糟坊、龙集糟坊、王家糟坊、蒋家糟坊等。其中洪义泰糟坊名气最大,洪义泰糟坊主要产品为“大麦烧”酒和“五加皮”酒两种。大麦烧选用优质大麦,采用传统工艺,先将大麦蒸煮摊凉,下料掺翻后,下缸密封发酵。洪家大麦烧甘醇绵厚,香气扑鼻,销路甚广。五加皮酒是以高粱酒为酒基,加上中药五加皮,酒体呈琥珀色,可治疗感冒、腹痛等小毛病,深受船民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运漕产的“含山小茅台”闻名一方,运漕酒厂年交税占含山县财政收入的1/5。近年来,运漕集团异军突起,所产“古漕运系列酒”在全省白酒市场占据很大份额,好的口感要感谢老酒厂存在地下几十年的酒窖和窖泥,来自长江、巢湖的“水之灵气”也功不可没。百年老企运漕酒厂如今已一跃成为安徽沿江一带最大的酿酒厂家,迈入大型白酒企业的行列。

老街载繁华

商贸繁华的地方必定有街,运漕镇也不例外。早在最繁华的明、清时代,运漕有36条街、72条巷、48道闸,如今虽所剩无几,但好在老街尚存,一样吸引着各地游客。过街木楼石板路,青砖小瓦马头墙。行走在运漕的老街上,看着这石板铺就的街道和古色古香的马头墙,仿佛回到了那商贸繁华的年代。

运漕的商家大多是徽商,因此老街上的建筑具有显著的徽派风格。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带有天井的建筑,以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形式,两边对称各建房屋。这种用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被赋予了“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寓意,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老街上,你会不时发现有一种建在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的过街楼,这些过街楼点缀在群居之间,颇为雅致。

在老街,有个“名铺”——“李鸿章当铺”。运漕商贸繁荣,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在此开办了“元和质”当铺和“道隆钱庄”,因为李鸿章名气大,因此当地人便称之为“李鸿章当铺”。沿当铺往西,在老街北侧有一座天主教堂。其南边为教堂,北边为神父楼、圣心小学,教堂和神父楼之间由天桥相连。教堂主体为西洋哥特式建筑,灰砖、红瓦,窗为方形,顶部呈半圆状,窗户嵌有彩色玻璃。据介绍,当年修建天主教堂的材料全部由水路从欧洲进口,红瓦刚运进古镇时全部用油纸包裹,古镇居民称从欧洲进口的砖为“洋砖”,瓦为“洋瓦”,水泥为“洋灰”。

在运漕,宗祠是必看的建筑,其中木雕制作最精美的当属佘氏宗祠。佘祠坐落在大街东侧,长47米、宽10米,共三进两院。第一进大门上檐横梁柱刻有木雕,图案为古代人物、松柏,两边横柱上雕刻有金龙抱柱,十分精美。第二进门头横梁刻有大量古代人物、花卉、松柏等图案,中间挂“达尊”金色横匾。第三进门头横柱雕刻有花卉、人物,门头挂“六行先生”。运漕古建筑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虽然无形,却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历史长河滚滚而过,如今的运漕虽不再有当初的繁华,但漫步街头,看着两边的木门、推窗、青瓦和悠闲的老街居民们,让人心生感慨,洗尽铅华的古镇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喧嚣,却有着一种让人怡然自得的闲适,让人心向往之。

近年来,运漕古镇的开发被马鞍山市和含山县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要求,厘清运漕水系脉络,逐步完善古镇旅游发展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620亩运漕古镇核心区的恢复、重建和800亩拓展区建设。眼下正有计划地对李鸿章当铺、美人靠、袁公馆、天主教堂等古建筑进行修缮,谋划发展具有古镇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在文化发掘和传承上做到继承、创新,力争打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古镇。

运漕夕照。 (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含山运漕古镇启动古建修复

近日,含山县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佘氏祠堂”维修工程暨运漕古镇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佘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41年。现存享堂、寝堂、天井等清代建筑,均为砖木构建筑,体现了古镇传统礼仪、文化内涵...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铅华洗尽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