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传发 魏氏人家

新安晚报 2014-07-10 05:30 大字

那天下午,我去卧牛山快走,忽见前面一位男子放慢了脚步,好像在看我;我也瞅瞅他,似乎很面熟。不到三秒钟,认出来了。“魏先贵,我差点认不出来你了!”于是,彼此交流了一下各自的境况,便背道而行。当我一圈走下来后,又遇上魏先贵,他告诉我,“刚刚和王彩霞通了电话,她说应该留下你的电话号码,我估计你不会走远,就在这儿等着。”于是,我们各自留下对方的电话。6月18日晚,王彩霞打电话来,说想第二天来看望我和妻子。我说,明天中午欢迎你们一家前来一聚。她说,“一定,我叫魏先贵从坝镇赶过来。”

魏氏人家,虽然与我们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但却有过数年的工作关系。1998年,《新安晚报》来巢湖设立发行站,聘我当站长,我老婆兼任会计。记得建站不久,来自巢湖南岸坝镇的魏守宝带着他的儿子儿媳魏先贵、王彩霞前来应聘送报。那之前,守宝先生因在老家承包一大片农田而借了人家“一分多”的高利贷,欠了一屁股债,当地人笑称他“魏大胆”;老魏决意带领孩子们出去闯一闯。

当时,我们《新安晚报》巢湖发行站成立后,打出的广告是“报纸没收到,打个电话问问瞧”。站里对投递员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配BB机,接到读者投诉说报纸没收到,必须于3小时内前去处理,并让读者打回馈电话过来。正因为诚心实意地为读者服务,我们的发行量很快就从“0”发展到7000多份;由于既有送报收入,又有订报收入,不到一年的光景,魏家就还清了高利贷。有一年,《新安晚报》发行工作年终总结大会后的第二天,报上刊登一则“一家7人送报”的新闻图片,报道的正是我们巢湖站的“魏氏人家”。当年,一条长江西路,魏先贵一开始接手时只有100多个订户,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增加到1000多个。记得,那是一个酷热的夏晚,我在巢湖路上碰见魏先贵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身灰尘一身汗,我问,“你从哪来?”他说,“我去望城订报的。”一个冬日的上午,雪下得有一尺多深,投递员无法骑自行车送报。王彩霞的侄女王巧云——那丫头当时才20岁,是我们站里年龄最小的投递员,她背着一只装满报纸的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一直忙到晚上才将当天的报纸送完。在我的印象之中,魏氏一家人,你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从来不讨价还价,总是做得多说得少。渐渐地,我们的同事关系也变成了朋友关系。2000年正月十五晚,王彩霞在巢湖市人民医院做手术,我和妻子与其家人一同守在手术室门口……

魏氏人家没有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而是一心想着干大事。大约于2002年初,魏家人陆续离开了巢湖之滨远走高飞了。魏守宝带着魏先贵、王彩霞等家人去了无锡。他们在无锡开始也是送报,后来办了厂,还购买了房子。其间,有一年春节,他们还与我们通过电话,互致新春的问候。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也就很少有他们的音信了。

这次巢城聚首,我才得知他们已经“凤还巢”。魏先贵他们于无锡送报的过程中,认识了现在的两位合作伙伴,不仅在无锡开办了一家公司,还回到巢湖老家办了一个食品加工厂,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厂里还招收了一百多名当地的坝镇老乡,来自家乡的员工们一边在家种田,一边在厂里做工。并且,他们还打算在巢湖再办一家包装类的企业。虽说,魏先贵已是老板了,但他还是做得多说得少。临别时分,他告诉我,前几天他还对自己的员工们说,“最近,我一位曾经的老领导一再叮嘱,‘食品行业,最要紧的是食品安全\’。”呵呵,这不是我老张那天在卧牛山第一次遇见他时给他的临别赠言么?

相思林(汤池)吴雨田/摄

新闻推荐

门禁卡初办和补办都收费,这合理吗?合肥市物价局:初办不应收费,补办可按成本价收取工本费

合肥市物价局:初办不应收费,补办可按成本价收取工本费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