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含山县陶厂镇一项土地复垦项目,涉及10个村庄近600户农家,被拆迁住房的农民争先恐后地给镇政府送来了一面面锦旗——锦旗背后的拆迁故事

安徽日报 2013-12-10 23:36 大字

本报记者 蔡竹青本报通讯员 黄远贵

11月28日上午,含山县陶厂镇白庙村村长宇世国、小庄村村长张有民带着20多位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将印有“和谐拆迁顺民意、文明拆迁得民心”“惠民拆迁让利于民、阳光操作情系百姓”字样的两面锦旗送到镇政府。

“这是一个月内收到的第5面旗子,有两个村子也要送,我们劝住了。”镇党委书记杨文旭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一条凳上”说事儿

今年9月初,陶厂镇启动了土地复垦项目,年底前要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项目涉及10个村庄、599户、1504人、470亩的征迁工作量,还有24栋、568套、7.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呢?

“做群众工作就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和村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说事儿。”杨文旭介绍说,镇上印制了2000多份《拆迁安置手册》分发到户,并在10个村庄的主要进出口张贴公告。同时,组织30多名干部下乡,一个个同村民交朋友、谈心事,把自己置身于拆迁对象的立场上来想困难、提问题、找办法。最主要的是摸清村民的思想疑虑,对拆迁带来的利与弊,用大伙儿想听的话,对症下药,一一解答。坝里村在10个村当中条件最好,大部分群众住的都是楼房,是征迁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镇长潘学祥第一次带队进村,任凭磨破嘴皮,还是无功而返。第二次,他们先找到村里的4名老党员,坐下来细细解说政策,终于取得了突破,还带动了全村的征迁。 68岁的老党员张正林告诉记者:“我家的楼房盖了才一年,说心里话真舍不得搬,但政府要地办大事,又帮我们搬到镇上去住,一套房子换两套,环境也改善了,我是党员,当然要带头了。 ”

扳着指头算小账

“拆迁对象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损失,能得到哪些实惠,未来前景又如何,只要把这些经济账算细讲清,村民们的思想自然就通了。 ”潘学祥对记者说。小周村有37户村民,工作组进村后,4名成员一人包9户,登门入户,帮助村民们算账,大到屋舍田地,小到锅瓢碗筷,一笔笔都算得一清二楚,拆迁对象个个心服口服。 10天后,村里召开表决会,大家齐刷刷地举起手臂,半天内就签订了全部拆迁协议。小庄村村民宇汝景一直担心安置小区房屋的质量和自家附属物的迁移,说自家还有几棵即将成材的树,镇干部就带着安置小区的效果图,上门一项项地解说,告诉他这是全框架结构、最安全、最漂亮的小区,并联系林业部门开着车子来收购了宇汝景家的树木,宇老汉安了心,愉快地签了协议。

透明公开“一碗水”

“征迁难,难就难在不公正。”白庙村村长宇世国说,尤其是在房屋土地丈量和附属物的认证上,村民总担心少数干部会 “克斤扣两”和搞“亲亲相护”。为了确保“一碗水”端平,每个拆迁村都采取民推公选的方法,成立了由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的 “村理事会”,全程参与和监督征拆测量、评估、认证和协议签订等各个环节。同时,全部过程公开透明,签订协议时,所有村民到场,谁家房屋多大、补偿多少,现场比较、相互监督,这样既做到公平公正,也避免了事后乱说、吃亏讨巧等现象的发生。白庙村村民袁则兵签订协议后还是不放心,说少量了两平方米,要求重新丈量。工作组二话不说,马上请来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现场把关,当面再次精细测量,结果分毫不差,袁则兵不好意思地说:“让你们白跑一趟,拆房子时我一定来帮忙出力。 ”

同时,镇上还提前做好周边村的协调工作,及时搜集了100多套空房源,让已交房需要临时搬迁的村民居有定所。白庙村60多岁的吴作源瘫痪在床,征迁干部就设法在镇敬老院里腾出房屋,帮他全家安顿下来。此外,新建的安置小区为每家每户都设计了储藏室,以便储存粮种,摆放农具,并投资400多万元打通了小区连接村民原有田地的道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心里有群众,事事都顺当。被称为“老大难”的征迁工作在陶厂镇成了群众衷心拥护的大好事,近三个月的征迁,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没有发生一起村民上访事件。

新闻推荐

4皖人入选2月“中国好人榜”

本报讯(记者 张岳)近日,中央文明办2月份“中国好人榜”揭晓,102人中安徽4人入榜。他们是:建立“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发动近10万名网友为西部募集助学资金2400多万元,受益人数超过1.7万人次的安徽医...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