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夜 捕鱼人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影报道
8月20日,是巢湖秋季开湖捕鱼的第六天。傍晚时分,家住巢湖南岸的中垾镇河口村村民罗红军与妻子及几个雇请来的渔工正在渔船甲板上整理着渔网,准备晚上再次放网捕鱼。当晚,湖面上风大浪高,经罗大哥的同意后记者登上渔船,用镜头记录着他们不畏风浪,勤劳果敢的捕鱼过程。
在船板上,罗红军一边熟练地补织着渔网,一边与记者聊起他的捕鱼经历——从他的父辈开始就已经在巢湖捕鱼了,他自己也在巢湖捕鱼十二个年头了。闲谈时,他感慨地说,刚来巢湖时,虽然很辛苦,但日子却一直过得很紧张。 2000年初,巢湖市针对相对稳定的鱼汛期,制定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巢湖渔业资源的相关政策,之后,巢湖渔民捕捞产量、收入开始逐年增加。同时,从2010年开始,政府对渔民开始发放数目不小的生产燃油补助,如今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晚上7时许,罗红军与几名渔工开始做放网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捋网、上杆、站位、放网……一套连贯动作娴熟而又利索。 “十几年的水上生活,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捕鱼本领。 ”罗红军自信地说,在巢湖上捕鱼,虽然不能与在大海上捕鱼相比较,但捕鱼的方法和过程,大同小异,讲究一个群体配合,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造成渔网撕破,螺旋桨缠绕后果。渔网下水后,两条渔船相隔数十米,平头齐进。数分钟后,罗红军带上一名渔工驾驶着快艇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开始间断性收网,将捕捞的鱼通过小船运送到大船上。“像这样收渔过程,一个通宵要在湖面上往返百余趟,湖面上风大浪高,收网的危险性很大! ”站在船头一直紧盯着丈夫远去身影的罗红军妻子对记者说。
天空露出“鱼肚白”,通过一宿的湖面上艰辛捕捞,罗红军与他的伙伴驾驶着满仓的渔船向家的方向疾速航行。“要想卖个好价钱,还要赶早市,必须在六点钟前靠上码头。 ”罗红军说。
21日早晨6时许,停泊百余艘归港渔船的中垾镇河口码头,一片繁忙景象。来自合肥、芜湖及巢湖周边的鱼贩的车辆,将码头两岸的河堤挤得满满当当。 “今年的毛草鱼和银鱼品质好于往年,价格上也比去年高一些,不过产量不如往年……”一位来自肥西的李姓鱼贩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秋季开湖有六天时间,按讲这个时候浩渺的湖面上,应该出现像往年一样百船争渡、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巢湖市中垾镇河口村村民姚明清说,今夏旱情发生时,正是鱼类繁殖的旺盛时候,给鱼类繁殖带来严重影响。然而,渔民们比谁都清楚,今年巢湖渔业收成肯定要锐减。
记者在中垾镇河口村采访时,多数渔民说,现在下湖捕鱼,一个晚上最多只能捕2000公斤左右,与往年一晚上捕到5000公斤相比,产量约减少五成。一些渔民说,巢湖的鱼只要打上来根本就不愁销不出去,每天一大早都会有外地鱼贩子等候在码头边,鱼一上岸都立马就被抢购一空。
据巢湖渔业管理总站卧牛站沐森林站长介绍,从1984年开始,巢湖率先在全国实行封湖禁渔,一年时间半年禁捕,并通过实施人工鱼巢、人工放流等措施,增补湖内鱼类数量。该负责人介绍说,巢湖总体鱼产量不少,上世纪80年代时,巢湖只有几百条渔船,90年代达到1000多条,现在已经猛增近4000条渔船,所以感觉上巢湖的鱼产量逐年在减少。
“巢湖鱼产量的增与减,对于我们渔民来说这不过是收入多与少的事。每当开湖捕鱼的日子,才是我们渔民最快乐的季节。 ”村民姚立峰说,下湖捕鱼是渔民赖以生存的职业,一辈子都不会抛弃这份“老把式”的手艺。
8月20日傍晚时分,渔民陆续驾船驶向巢湖捕鱼区域。
次日早晨6时,鱼满仓,船儿归。
8月20日晚7时许,在巢湖第七、八航标区间的湖面上,罗红军和家人及渔工对渔网进行最后的织补。
晚上七点四十分,两艘渔船齐头并进,捕鱼大幕正式拉开。
晚上八时许,渔民借助矿灯,在湖面上巡网。
晚上七点四十五分,放网结束后,渔民跳上快艇,消失在夜幕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含山县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会上,含山县政协全体负责人、部分特邀的政协常委、委员听取县住建局、规划局关于全县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大家对全县规划建设工作进行评议和座谈研讨,...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