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默默耕耘无悔人生——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管文生

安徽法制报 2010-09-17 01:19 大字

[摘要]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管文生

他走马上任司法所长一年,便让全国木材重镇刘渡这个“上访大户”一跃变成了“全市信访先进单位”。“我们镇每一份集体荣誉里都有老管的一份功劳! ”这是镇党委书记对他的最高评价。

这位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管”的司法所长,名叫管文生,今年52岁。自2006年以来,老管参与或指导各类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亲自主持调解各类纠纷510余起,化解重大信访案件20余起,调解成功率99%。2010年5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外乡人让刘渡刮目相看

2005年初的一个早晨,一名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汉子走进位于长江岸边的无为县刘渡镇镇政府的大门。此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从皖北蒙城的辛集乡调入刘渡镇工作。

这名新来的干部就是后来的刘渡司法所所长——管文生。 2006年,在计生办工作一年的管文生,被调到了镇司法所主持工作。按照管文生自己的说法:刚来到司法所工作,感觉到处都在“冒泡泡”。

刘渡镇人口43000人,有曾被誉为“共和国之最”的刘渡木材市场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凤凰颈排灌站,人口流动量大,构成复杂。随着改革和建设的迅猛推进,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体性上访连年居高不下,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上访大户。

也许命运有意跟他过不去,老管一上任,迎接他的便是一场硬仗。2006年元月12日,刘渡镇荣胜村下属6个自然村的村民因征地问题,准备集体到省城上访。管文生得到了镇主要领导明确指示:坚决化解这起集体上访事件。

这是一个拖了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1986年,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凤凰颈排灌站征用了这6个自然村的绝大部分土地,虽然当时的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补助款等已基本补偿到位,且有400多名村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年老体弱的村民因无田可种,渐渐沦为了生活贫困的一族,加上近几年党的惠农政策对农民的反哺,使得他们心里更加的不平衡。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管文生带领工作组进村召开老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挨家挨户走访,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180余户群众的走访情况。

在做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老管提出了两条建议:一、土地征用问题按当时的情况已补偿到位,至于下一步能否追加补偿,一旦国家有了这方面的政策,将不折不扣地执行;二是对部分特困村民的生活问题,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从每年的低保中予以调剂照顾,仍是农业户的从社会救济中予以适当补助。

一个外乡人,用浓重的北方口音,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建议,用细心、耐心、诚心、热心,终于感化了6个自然村的村民。他们表示,只要政府能兑现承诺,绝对不会再去上访。

就在老管主持司法所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刘渡镇破天荒地获得了巢湖市信访先进集体的称号,压在刘渡头上多年的“信访大户”帽子终于被摘去。2008年中央信访督导组组长孙怀山一行对“刘渡经验”进行了调研,并给予一致肯定和表扬。

精心缝补纠纷这件“衣裳”

20年征地纠纷一朝化解,让管文生的名字迅速在刘渡传遍开来,从此“有困难,找老管”成为刘渡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反应”。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他参与或指导各类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他让纠纷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他让回归浪子扬起风帆,创业回报社会;他为弱势群体撑起绿荫,温暖贫寒之心。“老管这个人干工作简直像玩命一样! ”凤凰颈社居委书记丁学勇如此评价。“他当时来的时候是‘脚踹生地,眼观生人\’,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骑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短短几个月,足迹踏遍了全镇所有行政村和社区。 ”刘渡镇原宣传委员何永进说,“一个50多岁的外乡人,哪来这么大的工作激情? ”

对于这样的疑问,管文生不知道被多少人问起。“我是个外乡人,此前也从未做过司法工作,但我坚信隔地不隔心、隔行不隔理,只要有激情、用真心,就能干出一点业绩,就能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口碑。 ”管文生总是这样回答。

县司法局局长董学华记得一件事。 2008年9月12日,他和老管来到沿河村沈某家时,一对双鬓斑白的8旬老人突然跪倒在老管面前,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后问老管才得知情况:这对80多岁老人的儿子沈某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就在前几天,一场事故夺去了他的生命。悲痛欲绝的沈某亲属为赔偿事宜和船主发生激烈争执。是老管顶着烈日,骑着脚踏车来回奔波在船主和死者亲属之间,最终促使船主赔偿各项费用20万元。

在老管的字典里,是没有双休这个词的,有时候一忙,连吃饭都顾不上。在刘渡司法所的对面,就是镇政府的食堂。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一边是川流不息进出食堂的就餐人员,一边是络绎不绝来找老管的群众。有人会关切地问上一句:老管,可饿啊?他总是笑笑:怎么不饿呢,可我要能走得掉啊!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年过半百的老管不知疲倦地缝补着纠纷这件“衣裳”,细心打造着和谐这扇“门窗”。

忠孝两全他放弃了后者

作为外乡人,管文生闲下来的时候,也十分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蒙城双亲。

2009年7月初一个晚上,老管接到蒙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房屋被一场暴雨冲毁了,80多岁母亲险些受伤,房子已不能再住。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电话那头急促地让其赶紧回老家维修房屋。恰巧当时刘渡镇也已是暴雨成灾,“当时心里矛盾极了,但想来想去还是不能离开防汛抗灾第一线”。直到汛期结束后,他才回老家修缮了房子。

同年9月,管文生母亲心脏出了问题,住进了医院,他妹妹打来电话说,他不回去母亲就坚持不服药,当时他正在处理界首籍农民工潘某的工亡赔偿案,面对的是死者数十名亲属激动的情绪,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一边是已80高龄的老母亲住院需要侍奉,一边是群情激奋的闹丧者需要安抚,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并把情况通过短信发给其妹妹,让她给母亲看,母亲当即就让其妹妹回了电话:自古忠孝难两全,你的做法是对的!

群众的心中自有一杆秤。管文生和他所在司法所,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2008年被巢湖市司法局评为“人民调解百日会战先进集体”,2009年在全省“司法所进万村大服务”活动中被省司法厅授予个人“二等功”,2010年5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2009年,省司法厅厅长孙建新来刘渡调研时,深情地握住管文生的手说:老管啊,如果全省的司法所长都能像你这样,我老孙脸上也有光啊。“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能被领导和群众这样的认可,我能回报他们的,就是继续干下去。对得起党、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老管说得是这样的朴实无华。

·通讯员李友龙胡方玉本报记者钟政林·

受助群众到司法所向管文生(右二)表示感谢。

新闻推荐

各地排查火灾隐患

本报讯 11月21日上午,一场高层住宅消防逃生演习在合肥市滨湖和园小区举行,旨在提高居民的自救逃生能力。连日来,各地积极行动,贯彻落实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围绕公众聚集场所和...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