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包公故事”

新安晚报 2021-03-09 09:27 大字

□合肥刘浩

去年底,“包公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公示,作为这个项目申报的最早参与者之一,我倍感欣慰。

我深知这其中的由来和甘苦,或者说是在预料之中吧。

记得那是2010年的元月19日,由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带队,文化部专家组成员康玉岩、陈勤建等一行4人,来到位于城隍庙内的合肥市文化馆,考察非遗保护工作。

作为市文化馆馆长和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我负责接待督导组专家一行。专家们首先参观了设在庙内厢房的合肥市非遗展厅和几处非遗手工技艺传习所,与传承人交谈之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几位专家对合肥作为“包公故里”的话题十分感兴趣。

乌丙安教授说:“包公是你们合肥人,包公的传说故事不就是你们合肥的宝贝嘛,你们完全可以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啊。”

听到这个建议,在场的人都很兴奋。作为熟知包公故事的我,当时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在得知在场的督导组成员陈勤建教授,就是文化部负责民间文学的专家评审组组长时,我便直接对他说:“陈教授,到时包公故事报到部里评审,你可一定要给予支持啊。”

陈教授操着上海口音说:“只要你们的申报材料符合要求,我肯定会让它通过。”他的话博得一阵掌声。

文化部专家们的提议和表态,也说明包公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事后,我还在检讨自己:可能是因为包公的传说故事对于我来说是太熟悉了,以至于我没有把它与“濒危、抢救”等字眼联系到一起,可见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略。专家们的提醒太重要了,通过非遗申报,来抢救和保护好“包公故事”这一本土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很快就做好“包公故事”的申报文本,并邀请到合肥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包公研究专家程如峰先生等,参与申报录像片的拍摄。

在省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包公故事”当年便通过了省级非遗名录的评审,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

作为在包公家乡出生长大的人,说起我与包公传说故事的不解之缘,我不能不提到我的恩师黎邦农先生。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合肥五中读初中。有一段时间,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就是安徽省著名民间文学作家黎邦农先生。那时候,同学们都知道黎老师喜欢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出版过好几本民间文学方面的书。他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经常在报上发表,成了同学们争相阅读的文章。

黎老师上课风趣随和,人文典故随手拈来。他上课,总是一口合肥腔,说上几段合肥本土的传说故事。正是从黎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亲为亲,邻为邻,包老爷卫护合肥城”的典故,熟知了“箭杆黄鳝马蹄鳖”“长嫂如母”等许多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从少年时代起,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便在我的心灵扎下了根。

在其后的岁月里,虽然经历了许多社会人生的变故,我与黎老师之间的情谊从未中断。当时,黎老师随着合肥五中整体下迁到长丰农村。在那些日子里,只要得知老师从下迁地归来,我都要去他家叙谈,谈社会、谈人生,我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黎老师那种宽容豁达的性格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1970年代末,黎邦农老师调回合肥。他先是在合肥市文联,后又调入省文联,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和民间文学的创作工作,先后出版了包括包公故事在内的多部民间故事集和有关民间文学方面的书籍。师生友谊加上共同的喜好,使得我们之间的联系也一直没有中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合肥市群众艺术馆从事调研编辑工作,后被抽调参与《合肥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通过报纸,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征集。在征集合肥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黎邦农老师的大力支持,他毫无保留地把他大量的民间文学手稿交给征集办公室。作为合肥市民间文学征集工作的顾问,他还多次对合肥三套集成编纂工作予以业务上的指导。

直至1993年底,历时5年,《合肥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最后一卷《合肥民间故事集》(40万字资料本)编印成书,其中收录的22篇有关包公的传说故事,大部分是黎老师搜集整理的。

作为包公家乡的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深知包公是一位在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都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深感应该为包公文化的传播多做些努力。2001年,我选编了一本《包公故事集》,共收入包公传说故事60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我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新搜集整理的“包公故事”25篇,总共增至85篇,并配以多幅插图。新修订版的《包公故事集》,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

2012年底我退休后,先后在省市民协、省非遗研究会等社会平台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一直与众多非遗传承人保持密切的联系。2017年与2019年,已经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的“包公故事”得到省文化主管部门的资助,由合肥市文化馆先后编印非遗进校园青少年系列读本《包公故事》之一、之二,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传播普及有关包公的历史传说及史实故事。我作为这两本书的选编统稿者,为包公故事面向青少年的传播作出了些许努力。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包公是咱合肥的历史精神财富,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无不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寄托着人们对这位为官清正、体察民情、执法如山、公正廉明的古代清官的景仰和歌赞。包公故事所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作用,我们有责任让包公精神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银发族,乐采摘

这两天,合肥气温乍暖还寒。虽从气象学上来说入春还早,不过,在这个花红柳绿草青青的时节,采摘游已先热了起来。趁着阳光正好的...

长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