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英就是拄着拐杖也要自己走 走过百年,她还有年轻时的精神头
前几年,孙华英住着外孙的房,有女儿相帮。
住腻了,再到其他子女家,轮流着住,变着花样。
如今过了百岁,老人家腿脚不便,还是住着外孙的房,还是靠女儿相帮。
只不过,她感觉出门有些累得慌,更愿意在家拄着拐杖,只把客厅当操场。
结婚前后:守家
孙华英是长丰张洼人,很小时,就替家里分担生活的艰辛。
“一家人的衣服,全是我洗。”101岁的孙华英指着自己变形的手指关节,“都是小时候留下的。冬天,塘里的水,冰得刺骨,哪像现在,有洗衣机,手都碰不到水。”
1938年,孙华英和从事厨师行业的丈夫结婚,住到了场地角村(现位于包河大道以南,程士范路以北,龙岗路东的铁路边,现属瑶海区龙岗开发区罗岗社区)的娘家,育有两男四女6个孩子。
娘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能互相照应,帮衬着。
到了1958年,孙华英的丈夫在合肥市饮食品公司工作,孙华英仍留在罗岗农村种地,家里“一个城市户口,一个农村户口”,大女儿费邦英在合肥也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
有了孩子:顾家
到了1960年,娘家分家,孙华英跟着丈夫,带着孩子,从大家庭里独立出来,还住在场地角村,家里分到的1亩多田,由孙华英打理。
“一开始,我父亲在城里上班,交通不便,只能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到星期天才能回到家里。”费邦英回忆着,“后来,我在单位要了一间宿舍,把母亲接过来,才算结束了父母分居的生活,也解决了我3个年幼孩子需要照顾的问题。”
“所以,我这三个孩子和老太太特别亲。”费邦英一脸的满意,“不然,现在怎能把他的房子给我们住呢?”
1984年,孙华英的丈夫不幸突发脑梗,费邦英的儿子让出了自己的房子,将老两口接到市里,“为的是离医院近些”,孙华英在此后的5年,一直照顾丈夫,直至他离世。
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70岁的她就开始轮流在子女家生活,住在哪家,就帮着哪家忙家务。
跟着晚辈:暖家
如今,101岁的孙华英和女儿费邦英住在一起。
前两年,孙华英的生活还基本可以自理,“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不下楼。今年,明显感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慢慢增多了,走路也需要拄拐杖了。”
担心生活规律发生变化,影响母亲的身体,费邦英决定,自己来服侍母亲,安排母亲的生活:
每天早上一个鸡蛋,一杯放在保温杯里的牛奶,可以随时喝;午餐也是饭少菜多,菜都是切碎的,3个饺子或四五个汤圆,也时常作为一小勺干饭的替代、调剂;晚餐大部分是面条,都用筷子夹成小段。
患老年病:住家
孙华英的人生走过百年,女儿费邦英也是80多岁的人了,和母亲一样,她也有一些常见的老年心血管毛病,她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般就住在家里,很少往医院跑。
“跟着母亲,我会根据她的状态,对症下药,随时调整用药的时间、剂量。”有时看着母亲“精神打不开”,费邦英会主动上前询问。
很多情况下,都是费邦英发现母亲情况不对,及时给药,缓解病状:“她老是坐着,不说话,可能是头昏,原因有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也有可能是心力不足,还有可能和血粘度有关,现在是冬天,更容易引发疾病……”
政府关心:如家
除了政府每年3600元的百岁老人津贴,每年的中秋重阳期间,瑶海区民政局还要向百岁老人送去600元的慰问金。
“以前,每年百岁老人的认证都要花一定的时间。”罗岗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多方联系,不辞辛苦,“先要联系她的子女,确定老人当前住在哪个子女家,再通过电话联系好时间,确定了居住地点,才能前去认证。”
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大大便捷了老人的认证手段,通过微信、QQ等交流媒介,罗岗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孙华英子女,在手机上视频一下,就可以全面看到老人的生活状态,“双方都感觉太方便了”。
善良坚韧:传家
说起孙华英的性格,费邦英不假思索地说:“善良!”
“无论是做媳妇,还是当婆婆,母亲总是和善持家,不会和任何人脸红,没见着发脾气。”大女儿费邦英跟母亲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母亲,“母亲还很爱干净,自己的事都安排得清清靓靓。”
在客厅里,拄着拐杖来回走走,是老人家每天的活动,累了就歇,歇好了,还可以再走走。
能自己干的事,孙华英决不让别人干,甚至别人担心她跌倒,上前搀扶,她都推开:就是拄着拐杖,也要自己走。
唐梅 齐慧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是驾驶员却在肇事后逃逸。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逃逸的驾驶员很快被交警部门锁定,为此也付...
长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