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言值” 助推合肥高质量发展 政协委员为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建诤言献良策

合肥日报 2021-01-21 05:11 大字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正在监控大屏。 记者 张大岗 摄

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之都;推动5G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的建议以“高言值”助推合肥高质量发展。

打造独具魅力和品质的创新策源地

建议:加强科学布局系统构建学科链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政协委员姜治建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立足合肥发展,深刻认识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之间的历史性交汇,先知先觉、先行先为,在变局之中抓住机遇“深耕细作”,构建独具魅力和品质的创新策源地。

“合肥具有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环境氛围,但更要与时俱进,构建能够符合原始创新规律、科学撬动行政管理束缚的体制机制。”姜治建议,建立有利于新型预研项目创新萌发为中心的动态申报与绿色直通车的管理体制,避免因行政规范而限制发展。同时,健全预研项目的审定程序,更加注重创新型预研项目设立与规划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合肥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数十载执着做强基础研究。”姜治建议,要结合合肥特色优势,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以及重点布局,构建完整的学科生态。“要系统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学科链,实现学科链向产业链的深度转化,集聚强有力的创新型产业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项目,为合肥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资源,但这种驱动力一直保留于高精尖研究的封闭范围内,处在资源交流互换不充分的困境。对此,姜治提出,支持地方高校建立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实体落地优势,并在大型项目申报中设立硬性合作机制,从而有效拉动合肥科技力量、教育力量、产业力量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用,提升融合自育的能力。

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之都

建议:打造立体产业人才体系

随着5G网络的普及推广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城市都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合肥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已经大手笔落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闭环、产业链要素基本齐备,具备推动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实力。市政协委员周伊凡建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市应尽早确立面向未来、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之都的宏伟目标。

当前,随着各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业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对此,周伊凡建议,从聚人、用人、育人三个层面打造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体系。聚人方面,建立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名录,招才与引智并重,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用人方面,鼓励首创,更要注重首用,让更多创新性应用场景在合肥首秀;育人方面,要创新政策,积极推动促成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学院与安徽交通学院加强合作,联手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推动互联网公司、高科技企业、整车企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周伊凡呼吁,要变输血为造血,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政策引导型向应用引导型转变,探索出一种让智能网联汽车各相关行业企业都获益的商业模式成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外,可尝试组建由政府、国内顶级研究公司、相关头部企业参与的投资公司,联手打造环巢湖智能网联汽车专线,为各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提供更大规模的现实应用场景,依托项目培育和打造一批优秀企业。

目前,全市交通标识标志在尺寸、规格、材质上有一致要求,但在摆放的高度、距离、位置上不统一。周伊凡提出,交管部门可与车企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规范统一的全市交通标识标志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在合肥市率先推广应用赢得先机,力争把合肥体系申报成为国家标准体系。

让教育点亮孩子的成长明灯

建议:培养“四有”好老师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改善供给体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胜期。市政协委员王昌余建议,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宽胸怀,放远眼光,放开步子,下好“先手棋”。

“十三五”期间,合肥着力把教育项目打造成为全市“最美的建筑群”和“靓丽的风景线”,不断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塔”,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义务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购房人员的随迁子女剧增,导致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农村空心学校加多,教师流失不容乐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教师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教育情怀都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王昌余颇有感悟。他建议,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坚决执行师德师风铁律,把严管与厚爱的原则体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与管理中,不断涵养高尚师德,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同时,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名家。

王昌余提出,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科学把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时间、作业量以及考试次数。还可以实施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估分层,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可接受平台上,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全链提升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未来几年是合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目前合肥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侧。为此,市政协委员张守芳建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锻链补链延链强链育链,全链提升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锻链上,要夯实基础。”张守芳建议,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做特做优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特色水产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更高标准、更优品质地打造合肥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与此同时,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以发展壮大长丰草莓、肥东蔬菜、大圩葡萄、庐江茶叶、肥西花卉园艺及稻虾共养等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动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做美做好休闲农业,立足长三角,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主题创意农园,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

“在补链上,须提升价值。”张守芳建议,可利用合肥科技、人才、资本、市场、信息等优势,率先部署开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源“芯片”攻关行动,力争五年内形成合肥市草莓、葡萄、薄壳山核桃等农业品种品牌,实现自主创新、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在延链上要注重赋能。“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融合的农业新零售模式。”此外,要在强链上打造品牌,构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服务平台,做响“合肥稻·健康米”“合肥龙虾”“庐江茶”“长丰草莓”“三瓜公社”等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在育链上,要强化保障。”张守芳建议,要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考核、人才引进培育奖励、财政投入稳定等机制;分区域、分产业,制定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分年度细化、推进任务,久久为功,努力做到“五年倍增”。

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

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建议:构建合肥特色的“三三二二”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新时代赋予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新职能、“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四个一线”的新任务、协商主责主业的新重点。市政协委员李琼建议,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更加有效地参与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大胆改革,主动推进实践创新,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据悉,合肥市政协2020年围绕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制定出台《政协合肥市委员会“有事好商量”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及3个配套文件,在全市政协系统大力推进“社区协商议事厅”“线上协商议事厅”“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试点。李琼建议,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更好地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市委‘1+8’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合肥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推进落实。”李琼表示,落实市委“1+8”系列文件,将推进基层协商作为重要方向和工作抓手,着力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三三二二”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即构建“三个平台”(知情咨询平台、议事决策平台、议政监督平台),进一步健全“三个体系”(党的领导体系、政府及政协等主体民主协商体系、人民及人大监督体系),推动实现“两个下沉”(管理下沉、资源下沉),在基层搭建“两个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基层协商议事中心),加快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可结合市政协正在开展的‘有事好商量’平台建设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在全市选点示范,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打造工作品牌,以点带面向全市推广,逐步形成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的‘合肥经验’。”李琼建议。

建设绿色生态网络

打造和谐宜居城市

建议: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科学合理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合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南京、杭州相比,生态品质仍是影响合肥城市竞争力的短板。市政协委员王丰建议,要加强生态空间科学合理保护与利用,探索新时代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建设绿色生态网络,拓展城市生态空间。

“要编制好全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生态空间建设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充分衔接县乡两级总规、详规、专项规划,深化管控要求,健全生态专项规划实施的行政和技术管理体系。”王丰建议,城市开发边界内,可以通过详规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城市开发边界外,可以通过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深化楔形绿地、生态间隔带、近郊绿环、生态走廊等空间的保护与建设要求。

王丰建议,要强化底线管控,完善江淮分水岭等重点水源涵养林区建设,强化天然林保护,做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市域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建设生态网络体系,统筹城市水系、风道和绿道,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作为“绿心、绿带”,以农田、绿地疏解城市,形成合理的组团式布局,使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有机统一。要维护和扩大绿色空间,以翡翠湖、王咀湖、锦绣湖等湖泊公园为中心,优化沿湖周边布局,全力打造亲水空间,塑造“群湖气质”的特色生态空间。

“同时依托各级公园和开敞空间,以绿道为脉络,结合城市功能、公服设施、产业等,形成新区建设‘公园+’和旧城改造\‘+公园’的发展模式。”王丰呼吁,要加强林水结合、林路结合、绿道建设与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本报记者 李想 束芳 韩洁·

新闻推荐

“白草莓”好甜

1月16日,第18届中国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暨草莓小镇(网络)开园仪式在长丰举行。本届草莓“擂台赛”中,出现许多新奇的品种,比如...

长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