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助推乡村产业“新升级” 长丰县青峰岭村建起700立方冷库,助力农产品粗加工转精加工
长丰县青峰岭村,在政府及社会的帮助下,原本的贫困户成“脱贫明星”迎大丰收。
本报讯 通过新建700立方的冷库,让农产品粗加工转变精加工的同时,助推乡村产业“新升级”;扶贫先扶志,让过去村里的“贫困户”变身“脱贫明星”……如何找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助力乡村“贫困户”脱贫?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的长丰县青峰岭村,给出了新思路。
从农产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助推产业“新升级”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展产业,对于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的长丰县青峰岭村来说,种植水稻行不通,但山核桃、红薯、南瓜等农产品耐贫瘠,因此成为村里多数村民种植的“首选”。
从2010年开始,村民郑昌东就瞅准产业致富的“新路子”,在村里办起了长丰县卧龙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收购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再进行初加工,出口到日本。几百平米的合作社里,每年能解决村里近百位村民的就业。
1月3日,走进长丰县卧龙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数十位农户正在忙碌。“往年这个时候,‘订单’完成后工人们都已放假了,今年就没有时间限制。”类似于慈姑这类容易氧化的农产品,郑昌东说,没有冷库之前都是“抢时间”加工,如今有了冷库,不仅生产周期“拉长”了,生产总量也提高了。
“过去因为储存条件有限,我们只能进行山芋、南瓜等农产品的粗加工;现在有了这个新建冷库,解决了农产品精细加工和速冻冷藏这两个‘大问题’。”手指合作社厂房一侧新建的冷库,郑昌东告诉记者,这个容量达700立方的大冷库,不仅带来了合作社的农产品产业新升级,也打通了农产品精细加工的新销路。
县农委“特事特办” 新建700立方的冷库
为了这个冷库能“落地”合作社,合肥市委办公室、县处级帮扶联系人赵忠强多次协调县农委负责人、县农委领导到青峰岭村,实地调研生产加工情况。
“以南瓜为例,过去合作社每年只有两个月的加工时间,出口的‘订单’一完成,即便是村民地里还在生长的南瓜也没了销路。”可如今,新添冷库后,南瓜加工时间直接延长到3个月。“不仅是地里的农作物不愁销路,合作社也解决了更多村民的就业问题。你看,现在都快过年了,依然有几十位村民过来加工。”赵忠强欣喜地说道。
实际上,争取这个700立方的冷库“落户”可没那么“简单”。“县农委平均每年只有1000立方的冷库建设指标,光是去年就有五六家单位申请。”长丰县农委主任杜胜红介绍,在了解青峰岭村的这一需求后,县农委曾多次前往村里和合作社了解情况。“确实,这个合作社在拉动村民就业、带动产业升级上作用更大,最后也是‘特事特办’将更多指标倾斜到青峰岭村。”
“脱贫明星”迎大丰收全年收入超10万元
1月3日,走进青峰岭村民沈光贵的养殖基地,忙得团团转的他正在联系合肥一家食堂,统计要供给羊肉的总量。
“年底了,不少单位都来对接羊肉供给,我这100多头羊也打算卖出去个七八十只,把养圈腾空,好预备着明年的养殖。”寒冬腊月,沈光贵没闲着,这边联系着羊肉供给,那边还在操心着鸡棚的装修。“这不,去年10月合肥城泊公司花了10万块钱给我修建了这个羊圈,到年底又给我拉来好几车的地砖,正好打算给鸡棚垫高垫平一些。”指着面前这一堆地砖,沈光贵边和记者聊着新一年的养殖计划,边盘算着2019年的总收入。“卖羊肉加上鸡蛋,保守估计过年前也能收入个十几万元吧。”
从过去村里的“贫困户”到如今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脱贫明星”沈光贵的故事在青峰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村两委和合肥市城泊的帮扶下,沈光贵的养殖基地里已有100多只羊和800多只鸡。“每天光是卖鸡蛋的收入就已有一两百元。”去年10月,沈光贵还摘得了长丰县的“脱贫自强之星”称号。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9年12月30日下午,芜湖市镜湖区法院对省教育宣传中心原主任(正处级)郑振、省教育宣传中心原行政财务科科长、通联部...
长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