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闲话横塘集 沈颂全

淮南日报 2017-05-03 15:00 大字

横塘集是舜耕山南一个古老的集镇,历史上也曾人来车往、生意兴隆。可是近年来,随着淮南市区建设的“东进南扩”,该集镇已日渐融入新城区,不久的将来,这个一度响亮的称谓,连同它沧桑的履历都将融进现代化的辉煌中。

横塘集位居舜耕山以南约4千米处、淮河大道东边一侧。这里东临马厂、南接曹庵,是个鸡鸣一声听三乡的偏僻之地。正因为这个三角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才注定了这里能够起集、兴集。马厂、曹庵、横塘,天然构成了一个大三角,三个集镇遥相呼应,辐射周边200余平方千米范围。按照农历的传统习惯,十天之内,三个集镇:甲逢1、5、8,乙逢2、4、7,丙逢3、6、9,交叉进行,几乎每天都有逢集的街市。这样子,作为一般不以经商为主的农家,每十天本集镇内三个逢集日,基本就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若是职业经商之人,三个集市轮流转,每天也都有生意可做。

由此可见,集镇在我国小农经济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该地区经济贸易的场所,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远的不说,单就解放后而言,国家一直在横塘街市上设立有基层政府机关,那时叫人民公社。横塘人民公社于1968年撤区并社时,曾一度划归驻地于曹庵的东方红公社管辖。1970年复设三和公社时,横塘又划归三和,是为三和公社管辖的一个大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横塘村。

有趣的是,孩提时代一听说横塘集就嘴馋,一听说赶横塘集就喜欢。以为横塘集是卖红糖的地方,到了那就有红糖吃。后来才明白,横塘集并非红糖集。那是因为方言的缘故,该地区的人们把“横”的语音读成“红”,于是“横塘集”竟成了“红糖集”。

横塘集的名称由来已久。

据《寿州志》载,明代万历年间,就在如今的横塘集西一千米处修筑有横塘桥;清代顺治五年,当地绅士吴恒初又出资将其重修成两孔条石桥。后原桥已毁,又建有一孔水泥涵桥。而今水泥涵桥亦弃之不用,早已被冷落于萋萋荒原之中。但其“横塘桥”的名称仍在,并且其近旁还有“横塘埂”一说。这说明,当年肯定有一处规模相当的水面横卧于此,而且有着宽大牢固的塘埂。也许,此塘埂树木成荫、凉爽宜人,附近百姓常来纳凉、休闲。于是乎,这里也就成了人们出门的好去处、谈天说地的好场所;于是乎,买卖人也就闻讯而来、集市贸易也就随之而起;于是乎,横塘桥、横塘埂、横塘集的名字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果从那时算起,横塘集的立名也应该有400余年的历史了。

悠悠岁月、淳朴民风,横塘集虽偏僻于乡野,却也孕育出许多出类拔萃之人物,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

《长丰县志》载:“张演,清朝乾隆年间人,家于横塘集,因以横塘为号。书法学怀素,为梁闻山所赏识,遂为乡里推重。清末吴维翰,字墨林,三和乡人。精行草、楷书,笔力挺拔韧劲”。

横塘村党总支书记吴家水介绍,吴墨林为横塘村老圩村人,晚清秀才,自幼习字,研练书法;其涮笔墨水竟染黑了门前池塘,终究名声大振。他的墨迹,不仅民间有藏,安徽省博物馆也有其力作。吴家水道,在他的影响下,老圩村以“尊师重教”为家风,子孙后代为官、从教、经商者比比皆是。即便在村务农者,也勤俭持家,生活富足。

这话不假,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因公前往老圩村,目之所及,感怀至今。

那是一处东西走向、面南而建的自然村落。村落周边池水清清、杨柳依依。透过柳林深处,一排排橘红色的瓦房掩映其中,偶尔峥嵘初露。当你置身于村中,眼前的景致更让你着迷:笔直的小径在鲜花的簇拥下,伸向每一户院落;而院落之中、厅堂之内,更是窗明几净,显露出几分富庶、几分大气,无不给人以有序、洁净、舒心的美感。

如此美妙的小村庄,何尝不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缩影!

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的张野塘,据有关史料介绍亦为横塘集人。张野塘擅弹三弦、唱北曲。后又娶昆山音乐家魏良辅之女为妻,并且与其一起演习南曲、北曲和三弦,同时协助魏良辅对流行于昆山一带戏剧的唱腔进行整理,加工成“水磨腔”。经他们改造后的“三弦”也成了戏剧伴奏中的主打乐器。

当然更值得欣喜的还是今日之横塘集,尤其是2004年行政管辖权划归淮南,横塘的集市贸易逐渐为周边的超市所替代,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迈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入驻横塘地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已近十家,占地总面积逾4000亩。诸如日芯光伏、江淮云、润敏江制药、国家煤炭质量检验中心以及安徽理工大学、高铁淮南南站等。

时下,大地春回、万物萌动,欣逢盛世的横塘集无一例外地在羽化、在蝶变,相信其必将乘势而起、振翅而飞!

新闻推荐

人影闪动 窗外竟是熊孩子蹭网

古时候,西汉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然而今天,有“熊孩子”窗下蹭网被正在巡逻的民警“逮住”,令人哭笑不得、大呼意外。2017年4月21日晚8时左右,长丰县公安局义井派...

长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