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还与山歌恋民俗专家黄晓平的山歌情缘
黄晓平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述自己与山歌的故事外地来的山歌手给黄晓平现场献歌柳州文化专家及文化界人士与黄晓平合影众多民俗文化爱好者前来听讲座
今报记者刘山/文 韦巍/图
2月4日,立春。黄晓平一袭布衣,出现在柳州石尚1966马卵鼓书吧。此次做客“鱼峰歌圩‘真人书\’阅读”活动,这位柳州民族民俗文化专家,给大家讲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她”,而是跟他热恋了一辈子的山歌。这份爱恋有多深沉,正如他在开场山歌所唱道:“苦也爱来甜也爱,实在难舍这份缘。”
初遇
说到与山歌相遇,就要扯到黄晓平10岁、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全广西掀起了一股演《刘三姐》的热潮。当时几乎每个生产队、每个街道,都有一个刘三姐剧团。
这年暑假,黄晓平接到学校通知,要他去参加柳州铁路局“小刘三姐剧组”的考试。黄晓平还记得,第一项考试内容是跟老师敲鼓,考节奏;第二项考讲柳州话;第三项才是考唱歌,“老师唱电影《刘三姐》插曲,考生再跟着唱一遍。”
来自柳州铁路局系统学校的100多个学生参加考试,最后录取了40多人,黄晓平也是其中一个。到了9月份,剧组开始集中在一个工厂礼堂排练。演员们吃住在一起,睡的是枕木搭的大通铺,“有老师辅导文化课,还有大人来教我们排练。”黄晓平讲述道。
柳铁“小刘三姐剧组”排演的《刘三姐》,增加了童年时代戏份,黄晓平就在戏中扮演童年的阿牛。剧组到各地演出,大受欢迎,还登上了报纸新闻。有一次,剧组接到任务,去到南宁的明园饭店演出。后来黄晓平才知道,那天,周恩来总理也在台下观看了演出。
“电影《刘三姐》里头,很多歌曲的唱词都是从民间山歌提炼出来的,我想,这便是我与山歌的初遇。”黄晓平说,那时候虽然还不知道山歌是什么,但这段经历却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它让我爱上了文艺。”
结缘
与山歌初遇之时,黄晓平还是个懵懂少年。到了中学时代,一场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他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无意中与山歌相识。后来,他又在热切的求知中,与音乐结下了缘分。
那时,黄晓平在沙塘镇的杨柳村插队。有一天,正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一个农夫唱起了山歌:“一床蚊帐四角尖,一对鸳鸯睡里边。南风吹开蚊帐口,蚊子进去过大年。”细细揣摩歌词,黄晓平大为惊叹,他猛然意识到:“诶哟,这个就是真正的山歌了。”
可惜的是,黄晓平说,不久之后,山歌被当成“四旧”禁唱了,他就再也没有听到山歌声了。
随着文革进入武斗阶段,大批知青回城,黄晓平也回到了柳州的家中。父母都是老师,家就住在学校旁边。当时到处乱打滥杀,学校也关闭了。黄晓平无处可去,便翻墙进到隔壁的学校晃荡。一次,他发现一间锁着的教室里堆着很多书。第二天,他便背着一把军用水壶,拿着两个馒头、一把手电筒,从教室门头的玻璃窗钻了进去。
从此以后,黄晓平每天的时光都是在那里面度过,“我每天上午进去,到晚上才出来,看了很多书,我觉得书才是我的世界。”他记得,当时看了一本贝多芬的传记,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故事所励志,于是找来一些歌谱偷偷学习,通过慢慢琢磨,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1970年,黄晓平到红星园艺场当上了园艺工人。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都在为编写《战地新歌》征集歌曲,柳州也开始搞音乐创作学习班,他被点名参加。1977年,当时的柳州市农办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召集农村青年和农场青年演出,黄晓平被抽调负责创作、导演,走上音乐创作道路。
相知
“四人帮”倒台之后,广西的山歌活动渐渐恢复起来。1979年,黄晓平又被调到刚刚成立的郊区文化馆,主要任务是下乡辅导、组织创作,带领郊区的歌手参加柳州市文化馆举办的各种山歌会。
一开始,黄晓平听不大懂山歌的唱词内容。于是只要听到山歌开唱、观众笑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他就赶紧问旁边的歌手,刚刚唱的是什么,然后马上记下来。每次山歌会,黄晓平都能记下一两张纸。这样参加山歌会多了,记下的山歌词积攒了厚厚一摞。
他还跟很多山歌手结成了好朋友,每到周末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这些山歌手都喜欢邀请他到村里做客。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讲山歌的故事,讲农村的“古仔”。听得多了,歌手的口音熟悉了,他们唱的山歌,黄晓平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了。再后来的山歌活动,他就成了现场翻译。
1985年,黄晓平考上中南民族学院在柳州办的成人班,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1994年,他调到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参与组织的山歌会也就多了起来。一次在来宾市举办的“小康民谣”歌王大赛上,他与广西山歌学会的覃承勤会长、覃九宏副会长相见恨晚。
三人唱山歌、讲山歌,越聊越有味。回来以后,他便真正开始了对山歌的研究。“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与山歌相知。”黄晓平回忆道,从那以后,他研究山歌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拾,对山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
2001年8月,黄晓平获得了广西山歌学会颁发的自治区级山歌大赛评委资格证书;2005年3月,增补为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2006年1月,又被授予广西荣誉歌王的称号。随着这些荣誉的获得,他走上了研究、传承山歌文化的更高平台。
痴恋
一直以来,广西对本地山歌歌词的研究很深,但对山歌腔调即山歌音乐的研究,还处在落后状态。早几年前,河池宜州几名山歌手创编了一些腔调,在民间流行得很快,引起了黄晓平的兴趣。他深入研究发现,桂柳山歌尤其是柳州山歌,歌手对唱的对抗性很强,因而把歌词表达作为第一要素,从而弱化了音乐性。
黄晓平还根据山歌演唱方式不同,把桂柳山歌划分快歌、慢歌、闹歌三大类型。快歌型如鹿寨腔、柳州腔,以歌词表达为主,一字一板地唱得很清楚;慢歌型尾音拖得比较长,主要为抒发感情,如贝江腔;而常见的“表同调”则属于闹歌型,容易在对歌中营造欢乐气氛等等。这些研究丰富了广西山歌文化内涵,对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聊到山歌腔调,黄晓平现场吟唱了一首山歌对唱曲《金鸡调》,这是一首反映一对男女隔墙对唱的情歌。
男的唱道:“隔山听见金鸡叫,隔河听见凤凰飞。隔墙听见妹叹气,妹你叹气为谁人。”女的接道:“隔山听见斑鸠叫,隔河听见龙翻身。隔墙听见歌叹气,哥你叹气为谁人。”之后是一段两人的合唱。山歌腔调婉转悠扬,歌词意境深厚,加上黄晓平原汁原味地演绎,久久回荡在场山歌爱好者的耳鼓边。
谈到自己与山歌的痴恋,黄晓平说道:“我爱山歌,我也自认,山歌应该是爱我的。”他说,山歌教会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收获创作的成果,带他走进了民族文化的奇妙世界。“我很庆幸,这辈子能够和山歌结交,和山歌结缘,我将会一如既往地热爱它。”这位66岁的老者大声表白。
“蜜蜂爱选红花朵,斑鸠爱选绿草坡。如果给我再选过,来世还选爱山歌。”在众多爱好者的热烈掌声中,黄晓平再以一首山歌,结束了这场分享活动。
人物简介:
黄晓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欢山歌总会副会长、副研究员。曾任柳州市郊区文化局局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是柳州市著名的群文专家、民俗专家和非遗保护专家。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毛秋雁 通讯员李应青)今年全区体育高考时间表排定,柳州市考生为第一批考生。目前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编制了2015年全区体育高考...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