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半路出家自学芦笙,北上偷师学艺,成维也纳金色大厅芦笙独奏的第一人广西“芦笙王”为乐痴狂

南国今报 2016-01-10 23:02 大字

今报记者李巧灵/文  徐天保/图

近日,广西师范学院首届民族器乐展演在广西民族艺术宫举行。这次展演展示了芦笙、古筝、大鼓等多种传统器乐,现场演绎15首原创或改编歌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中演员所使用的芦笙均为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教授覃国伟自己选材并制作。

据了解,从1984年至今,覃国伟制作了包括芦笙在内的共80余件乐器。1992年,覃国伟改良制作出24簧新型芦笙,参加 “广西首届民族器乐比赛”获得了芦笙演奏一等奖。此后,覃国伟受邀赴维也纳参加《2005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芦笙独奏的第一人。不管是从乐器的改良上,还是演奏技艺上,覃国伟都是广西当之无愧的“芦笙王”。为了芦笙,覃国伟几近痴狂。他曾为学习芦笙制作技法北上偷师学艺,他曾走遍广西只为寻找一根适合做芦笙的竹子。以至于现在,覃国伟只看竹子一眼便能判断出竹子的种类和年龄。

偷师学艺

为改良芦笙北上遍访民间艺人

覃国伟出生在河池市南丹县一个小村落,受在县文工团工作的哥哥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民乐,跟哥哥学习汉笙。1978年,广西艺术学院第一届笙专业招生,覃国伟被顺利录取。毕业后,覃国伟进入广西歌舞剧院民乐团,成为了一名演奏员。

1984年的某一天,广西歌舞剧院民乐团的领导找到覃国伟说,为筹备广西“三月三”演出,覃国伟需掌握芦笙的演奏技艺。覃国伟之前学的一直是汉笙,与芦笙相差极大,这意味着他几乎要从头学起,加上广西芦笙种类繁多,吹法不一,为了尽快学习和掌握芦笙演奏,覃国伟一头扎进了对芦笙的研究中。后来,覃国伟发现芦笙音域和音色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在音乐作品上的表现力,难登大雅之堂。覃国伟由此萌生了改良芦笙的念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覃国伟说:“只有精通乐器的演奏者,才能知道瑕疵在哪里,我并不想把芦笙的改良设计交给工厂去做,因为工厂都是批量化的生产,设计不够精细。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改良出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

改良芦笙,首先要懂得如何制笙。覃国伟开始北漂,遍访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当他听说天津有位制笙很厉害的老师傅是制笙传统工艺的第5代传人后,覃国伟立即坐火车再转坐汽车,赶到这位老师傅所住的村庄,上门拜师学艺。孰料,覃国伟刚一说明来意,就被老师傅断然拒绝:“这是我们祖传的方法,不外传。”覃国伟当时只好离去,但他不死心,转身到北京买了一把坏笙,他拿着坏笙再次登门拜访老师傅说:“这把笙簧片有问题,音色不太好。”老师傅把簧片调好后准备起身送客,覃国伟仍不住地挑笙的毛病,让老师傅继续帮看,老师傅终于不耐烦,在与覃国伟推搡之中,笙被弄断了。无奈之下,老师傅只好重新制作一把笙给覃国伟。这回,从材料选择到加工完成,制作笙的所有工序,覃国伟都看得真真切切,暗暗用心偷学了下来。

覃国伟说,制作和改良乐器,全凭自己的悟性。“我从小就对乐器的构造比较敏锐,弹琴的时候都会掀开琴盖看看里面是什么,我不是物理学家,也没有学过工艺美术,我只有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热爱。”覃国伟说,只有音乐家和工匠家相结合,才能制作出好乐器,“我拿到一件乐器,会去挑它的毛病,我会一次一次地做出调整和尝试,直至达到相对完美的状态”。凭着这股对音乐的热爱,覃国伟越发对芦笙的改良和研究如痴如狂。

跋山涉水

为选适合做芦笙的竹子走遍广西

为更好地发挥改良后的芦笙的特色,覃国伟对选材极为重视。每逢到村寨或各地演出,覃国伟都会留心当地有没有一些材质可以做乐器,今天从村民手中收购一块蟒皮,明天去山上砍几根竹子。为找到更适宜做芦笙的竹子,他曾历时8年,走遍了广西,爬山涉水,看了无数种竹子,以至于现在覃国伟一看到竹子便能立刻判断出这根竹子的种类和年龄。“逢年过节回家,别人带来的都是特产什么的,我就只带一样——竹子。”覃国伟说:“一捆捆竹子都是我从家乡精心挑选的,都是做芦笙的好材料。”

说起竹子的特性,覃国伟如数家珍。“对竹子特性的总结,都是我长年累月摸索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覃国伟说,从竹根往上2尺的部分最适合做乐器,金竹适合做芦笙,紫竹适合做侗笛,无孔笛用一般的竹子即可,而竹子的口径大小对乐器的高低音的影响也很有讲究。

为了制作和改良乐器,覃国伟不计成本、不计回报,所做的乐器并不售卖。但覃国伟除了会教学生演奏技法,还会耐心传授乐器的制作方法。

1992年,覃国伟改良出了24簧新型芦笙,这件芦笙从气孔排列、音位和演奏方式都有了新变化,从原先的15°合声拓宽到45°合声,并借鉴西洋管乐波姆体系原理,将芦笙弦乐化。自此,芦笙不再是表现力单一的地域性民族乐器,而是可以演奏国外作品的表现力多样的乐器,曲声可轻盈,可深沉,可柔缓,可急促,改变了以前芦笙演奏容易漏气、大声、音色较爆的缺陷。在不断研究中,他熟练掌握了芦笙的吹奏方法,并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感情融入其中,在芦笙吹奏表演上,他的表现力越来越强,日臻佳境。同年,他获得了“广西首届民族器乐比赛”芦笙演奏一等奖。

2005年,覃国伟受邀赴维也纳参加《2005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担任《侗寨狂欢夜》的芦笙独奏,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芦笙独奏的第一人。

乐在其中

将展出他亲手制作的119件民族乐器

覃国伟表示,24簧新型芦笙是第一阶段的改良,他如今仍在继续钻研芦笙的制作改良,希望能融入广西及东南亚的地域特性,发挥出更丰富的内涵,“音乐要发展,决不能只停留在传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覃国伟的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竹子和制作乐器的工具。覃国伟的学生小梁告诉记者,“这些乐器都是覃老师自己制作完成的,连做乐器的工具都是他自己做的,因为不同乐器的气孔、大小、角度不一样,只有他制作的工具才能做出他想要的乐器”。

除了芦笙,覃国伟还研制并改良了马骨胡、牛骨胡、牛腿琴、天琴等数十件民族乐器,以及芭比锵、德朗琴等东南亚乐器。在众多民族乐器中,覃国伟尤为珍爱无孔笛。2014年3月,覃国伟听说南宁市蒲庙挖掘出了一支无孔笛,兴奋不已,赶往蒲庙打听会制作无孔笛的老艺人,当他得知会制作无孔笛的老艺人早在两年前就已去世时,覃国伟怅然若失。覃国伟说:“那位老艺人是广西唯一会制作无孔笛的艺人,却不在了。这也给我敲了一个警钟,保护濒临失传的民族器乐刻不容缓。”覃国伟经过多番打听,终于在当地文化馆找到了老艺人十几年前曾用过的一支无孔笛,但它已残破不已。尽管如此,覃国伟仍将它视若珍宝,夜以继日地对无孔笛的制作进行研究。两个月后,覃国伟终于研制出了改良后的无孔笛,并将无孔笛的演奏技艺传授给学生。覃国伟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带出更多学生,将民族音乐的演奏和传统乐器的制作传承发扬下去。

一件乐器的制作,从选材、设计、改良到制作打磨成型,短则需二十几天,长则需数十年,过程繁琐而枯燥,覃国伟却乐在其中。接下来,覃国伟将筹办他个人的民族器乐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展出他亲手制作的119件民族乐器。

新闻推荐

南丹项目技改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前9月,完成技改投资近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超5亿元

南丹讯 10月25日,笔者在该县统计局获悉,南丹县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以技改扩能为抓手,1至9月,全县完成技改投资9.84 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2亿...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