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彰显地方特色 ——自治区党代表谈民族文化传播 □ 本报记者 周剑峰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这对于素有“五区”、“五乡”之称的河池来说,是重要机遇。“河池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8个世居民族,如何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来自河池的自治区党代表,请她们为河池民族文化传播支招。
“推动民族文化传播,重在推进文化与民生融合,以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元素,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自治区党代表、东兰县铜鼓艺术团团长韦晓娟说,“群众喜欢文艺,怎样把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壮话快板或歌舞等形式来表现,是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从10余岁进入县艺术团工作至今,韦晓娟一直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公益性文化。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组织创作小品、壮话快板、山歌等,并联合政府部门举办专场文艺晚会,如联合工商部门举办的“3·15”晚会;联合财税、农机、政法等部门举办法规宣传晚会;此外,她还经常带领演职人员送戏下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韦晓娟致力将民族文化“走出去”。东兰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蚂拐节”,三弄布努瑶“祝著节”等;民间传承的“蚂拐舞”、“椿榔舞”、“筒咚舞”,铜鼓“竹杠舞”,瑶族“铜鼓舞”等。在东兰首届世界铜鼓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演出中,韦晓娟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中,扩大东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韦晓娟深知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她打算下一步将东兰民族文化推进校园,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今的中小学教育,有一定的差别,要想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传统民族文化,关键在于融合。”自治区党代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吴爱芳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说。
据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渐融入,仫佬族“汉化”程度愈发严重,民族特色慢慢淡化:仫佬族语言已鲜有家长传给下一辈;仫佬族山歌仅限于祖辈们的生活中;民族节日越来越形式化……面对这一现状,吴爱芳将目光投向了学校教育这片沃土,通过学校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开展一系列仫佬族民族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吴爱芳说,她很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仫佬族文化,把仫佬族传统的“斗鸡”、“抢粽粑”、“仫佬竹球”、“烽火球”等民间活动创编为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并列为运动会比赛项目;借助学校的广播、校刊、墙报等宣传仫佬族民族文化知识;同时,将民族文化课程定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评比的考核内容,还召开民族文化主题班会、每月上一节民族文化课等活动。
“民族传统文化植根校园,培养文化新人,需要从娃娃抓起。”自治区党代表、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校长黄献芬深有感触。
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36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6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4.4%。为此,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加强民族团结的思路及方法,充分挖掘河池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最关键是利用载体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黄献芬说,2006年,该校提出《弘扬河池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设想,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同,并于2006年12月出版了《河池乡土文化课外读物》;2010年,学校将《河池乡土文化课外读物》改编为《传承河池民族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特色校本教材,真正打造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全校掀起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黄献芬说,推动民族文化传播,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河池的民族文化必定绿树常青。
新闻推荐
罗城讯
婴儿不是商品,即使是遗弃的女婴也不能买卖交易。然而,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天峨县52岁妇女岑某却铤而走险,几年间伙同他人将遗弃的3名女婴跨县贩...
罗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