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腿“牛司令” 脱贫不忘穷乡亲□ 陈昌恒
9月24日,正是农历中秋佳节,这天早上,秋雨淅沥。笔者来到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罗仕林的家,他的女儿指着雨雾笼罩的远山说,爸爸天刚亮就开三轮摩托车出门割牧草去了。望着远处雨雾笼罩的深山,真有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中午12点多,随着一阵“突突突突”的三轮摩托车声,罗仕林驾驶着摩托车运着满满的一车青草回来了。
用罗仕林的话说,他“只有1.5条腿”。这位不服输的瑶族汉子,今年42岁,他养有16头牛,人们都称他为单腿“牛司令”。他身残志坚,奋发图强脱贫致富,又帮助15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代养他们的牛。
天降横祸失去右腿身致残
罗仕林有7个兄弟姐妹,16岁他就在村屯里干苦工,挣点小钱买油盐。1996年,他从乡亲那里借到了80元路费,坐车去云南。那年他才20岁,在云南拜师学技术,一直在云南各地从事建筑工作,每天有10多块钱的收入。干了几年建筑工作后,为挣到更多的钱,他放弃建筑工作,到云南某矿山挖矿。每个月领工资后,他只留下生活费,把余下的钱寄往家里,给家里买米,给弟妹读书、买衣服。2006年,罗仕林工作的矿井里发生意外事故,一块大石头砸断了他的右腿,造成肢体三级残疾。
罗仕林从云南回来后,除了种地外,还在家里开了个代销店,但开店收入不大,不得不关门。“我本想在云南寻找美好的生活,不料却把半条腿丢在了那里,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那时候我心里一点谱都没有。”罗仕林回忆说。
身残志坚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5年,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中,罗仕林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缺了半条腿使我家变成了贫困户,我心里很难受。从戴上‘穷困帽\’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暗暗下决心早日脱掉这顶‘帽子\’。”罗仕林说。
因此,罗仕林和妻子在村里面找临时工做,建水柜,建房子,修路,只要能挣钱的活都干。
“刚开始干活的时候,每天抱着50斤重的水泥砖,腿疼得他直冒冷汗,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晚上回到家,他就用热水泡伤腿,修理假肢。因为他腿不好,每天干活比健康的人少,而到分配工钱的时候,大家给他一样多,我们感到不好意思。但工友们却说,你们别见外,我们都是亲人,你们有困难,我们应该多多帮助才是……”罗仕林的妻子红着眼圈说。
2016年,在相关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罗仕林和爱人把一座两层楼房建了起来,只用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7年7月,政府给罗仕林一头“贷牛还牛”项目的母牛。同时,他的两位弟弟也得了每户1头母牛,因为他们没有劳动力养牛,罗仕林把3头牛一起养了。
罗仕林把这3头牛当做亲人来关爱。他每天6点钟就起来打扫牛圈,然后割草回来喂它们才出去做工,吃完午饭后,他又坐摩托车回来喂它们,一天要喂3次,搞卫生3次。那3头牛长得很快,刚养9个多月,每一头牛体重都在700斤以上。弟弟的那两头牛已经生仔,他自己的牛已受孕3个多月。“我的帮扶干部和县领导都夸我。”罗仕林自豪地说。
脱贫助贫致富不忘穷乡亲
罗仕林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乡亲父老的帮助下脱贫了,他和妻子每天早出晚归,干完农活又去做建筑活,生活越来越好了,他对致富充满信心。而有一些乡亲现在还很贫困,以前他有困难的时候,乡亲帮助过他,现在怎么才能帮上乡亲们呢?这一直是罗仕林的一块心病。
机会来了,2018年5月,政府又给13户贫困户发放每户1头“贷牛还牛”项目的牛,但13户贫困户家里没有劳动力,无法养牛。如果他们放弃养牛,就失去了一笔收入,脱不了贫。罗仕林和妻子商量决定,帮这13户贫困户代养他们的牛。他和妻子建起了牛圈,架好了水管,把13头牛安置好,像爱护他们的牛一样爱护它们,现在13头牛健康成长,明年这些牛就可以卖出去,贫困户可以有收入了。
“我的丈夫过世了,我60岁,身体又不好,如果没有罗仕林代养我的牛,我就少了这笔收入,我非常感谢罗仕林。”一名贫困老人说。
曾经有人劝罗仕林:你一条腿残了,为什么还那么努力?依靠政府优待残疾人的政策,你又不愁吃穿。
“虽然我一条腿没了,但我要努力,不能‘等、靠、要\’。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最近,在都安县举行的以“自信、自立、自强、感恩”为主题的“新时代讲习所‘脱贫故事\’”巡回宣讲报告会上,罗仕林每到一处都这么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东风通讯员韦家孝摄影报道)9月14日,都安瑶族自治县首场村级“新时代讲习所”宣讲活动暨文化惠民下基层”文艺...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