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战”打破贫困瓶颈——十年扶贫系列报道之基础设施篇
河池,山多地少,人居分散,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了脱贫致富的绊脚石。
伟荣村距东兰县城仅10公里。2001年,一村民出钱请了10多个人把一头150多公斤的肥猪抬到县城卖,来回翻山跋涉8个小时,结算时各种费用就耗掉了卖猪收入的1/3。
出门肩扛背驮,种地吃水“望天”,这就是10年前河池大石山区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切肤之痛,让河池决策者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为从根本上改变东巴凤基础设施长期落后面貌,2003年4月,自治区作出决策,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东兰、巴马和凤山3县开展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总投资达22亿元,涉及交通、教育、卫生和计生、水利和人畜饮水、生态建设等12类34大项75312个项目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全面完成。
大会战结下硕果累累。东巴凤结束了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县际通三级柏油路,全部乡镇通四级柏油路,93%以上行政村通四级及以上公路,成为当时广西最完善的公路网区域之一;三县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电;新建6万座沼气池使用后,沼气池总量达9.36万座,入户率达68%以上;新建1.45万个地头水柜,新增灌溉面积1.82万亩;新建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解决15.6万名群众饮水难问题;29.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三县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4.3万人下降到16.97万人。
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投资环境的全面提升,地方特色种养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东兰种植板栗22.5万亩,巴马种植油茶林37万亩,凤山种植八角32万亩,三县接待境内外游客5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376万元。
东巴凤大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另一场大会战“烽烟”又起。2007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实施五县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都安、大化两县名列其中,建设项目共15大类12175个项目,完成投资71432万元。
两年间,两县交通项目总投资36147万元。完成通乡镇柏油(水泥硬化)路10条353公里,通建制村四级公路153条1099公里,通贫困村屯级路306条674公里。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有效地缓解了两县群众行路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至2008年底,两县新增机动汽车8500多辆。
两县总投资8558万元的水利及人畜饮水项目已建成,有效解决14.22万农村人口和21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建设农村沼气池1.1万座、县村两级沼气物业管理站42个,完成总投资1680万元,这意味着每年可使万亩森林免受砍伐。
会战、会战、会战……过去10年,河池开展直指贫困的大小会战连绵不断,会战已成为河池扶贫的“关键词”,创造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的全国经验,成为中国扶贫的样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喜人的变化。
到2010年底,全市1497个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含四级)公路1153个,占77%,通等外公路344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十一五”期间,河池市加大对人饮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完成投资8.44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850处,水柜1.41万个,解决103万人饮水安全。
“十一五”期间,河池生态扶贫成绩斐然,全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9.2万亩,预计新建沼气池8.75万座,累计建沼气池32.24万座,占总农户数42%,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有力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如今,会战仍在延续。为从根本上解决河池市大石山区人畜饮水难题,今年4月,广西打响了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河池成为受惠最多的地方。
(记者
韦剑平
通讯员
陆儒清)
新闻推荐
千年铜鼓 盛世和鸣 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蒋培兰宣布开幕 蓝天立致辞 谢志刚主持
本报讯
3月30日下午,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在东兰县拔群广场隆重开幕。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培兰宣布开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天立...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