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态六十年 铸就绿色“金饭碗”
盘阳河从村前蜿蜒而过,统一亮白的楼房错落有致,村中“小街”两旁商铺林立,由于“候鸟人”、游客众多,街上时常比肩接踵、车水马龙,偶尔吵闹声还会惊起河边的白鹭……每逢周末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巴盘屯,宛如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小街”中段,沿着青石板路拾级向上200米,就到了刚过花甲之年的黄仲留家中。由于地势较高,黄仲留家可以俯视大半个巴盘,盘阳河也悉数映入眼帘,这也是黄仲留家中套房被“候鸟人”长期“买断”的原因。
“地租给老板,不种地了,我就看看家、收收租、串串门。这些年,就是这捕鱼、钓鱼的爱好放不下。”10月27日下午,正在家里弄渔具的黄仲留告诉记者,“说起60多年的变化,最感慨的还是村里路通了,游客多了,家家不缺吃穿,有车有房,日子也红火了,盘阳河照样能下河洗澡捕鱼。”
游客多了,日子也红火了,环境却没有变。这正是这些年巴马打好山清水秀生态牌、铸就绿色“金饭碗”的集中体现。
植树造林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
生态是巴马的命,环境是巴马的魂。
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巴马“世界长寿之乡” 、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最适宜人居住的十个小城”、“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等称号,赐予了巴马“延年益寿”的传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巴马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很低。可以说,巴马不是传说中的“上天遗留给世人的一片净土”,而是几代巴马人在坚持不懈中一棵树、一捧土慢慢“养”起来的,是巴马人自己造就了“巴马神话”。
巴马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治县刚成立时,由于刀耕火种、大兴土木,巴马的森林覆盖率下降非常严重。自治县成立后,巴马县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森林资源,执行“护林有功受奖,毁林受罚”的政策,推行“大力造林,普遍护林”的方针,激发了全社会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1988年,巴马发动全县人民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造林灭荒、造林绿化群众运动。”谈起往昔,该县退休干部黄大伯激动地说,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巴马共完成造林34.9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73%。
随后,巴马又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政策,并延续至今。截至目前,该县封山育林面积达82.3万亩,并全部被列入重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如今,全县基本每村每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公益林。
到2015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9%,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挤进全国前列。
此外,巴马还大力建设沼气池,助力护林。据统计,该县已累计建造沼气池39030座,入户率达66.83%,进入全国先进县行列。“以前煮饭烧菜,用的是上山砍的柴火,现在有了沼气,方便多了,既干净又卫生。”巴马镇巴定村的黄泽兵说道。
开发保护
“无烟”工业福泽寿乡
多年来,巴马的决策者们高屋建瓴,充分利用世界著名长寿之乡的无形牌子,抓好服务,大力招商引资,并依照科学发展规律,主打绿色生态牌子,做大做强“旅游业服务”“饮用水产业”等无烟工业,使之成为巴马生态工业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领军招牌。
在实施兴工强县战略过程中,巴马坚守环保红线,实行环境倒逼机制,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突出生态型工业,以长寿健康产业为主导,以天然饮用水、山茶油、香猪加工、火麻、五谷杂粮、保健酒等区、市重点扶持的长寿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发展“绿色GDP”,推进工业逐渐转型升级。
在调结构中,该县按照“加强保护、总体规划、整体开发、深度加工、做强做优、高效环保”的原则,对方解石、钛矿、金矿、建筑用料的石灰岩和其他零星矿种进行整治整合,逐步淘汰一些如巴马水泥厂、巴马淀粉酒精厂、巴马农机厂、巴马糖厂以及一些冶炼公司等涉及污染源的企业和产能过剩“僵尸”企业。
目前,巴马长寿食品产业主要有天然饮用水、山茶油、香猪加工、火麻、五谷杂粮、保健酒等,长寿食品产业已列为区、市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生态旅游
青山绿水美乡村
巴马魅力在秀美山水,潜力在自然田园。这是产生长寿养生现象的现实土壤,也是巴马旅游发展的源头之水。一直以来,巴马的决策者们深知这一点。
近年来,巴马按照“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坚决把科学规划作为最硬性的前置门槛,整合多方资金,先后开展《城区总体规划修编》《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交通发展规划编制》,以及赐福湖、命河、龙洪等重点旅游区域规划编制,力求遵循自然景观的原生态性,着力构建自然田园化的生态风格。目前已编制完成甲篆、那社等6个乡镇和60个重点村屯规划,逐步形成科学完整、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有效解决城乡规划滞后等问题,为全面推进核心区旅游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该县认真抓好贯彻执行,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盘阳河流域生活污水直排、垃圾乱丢等问题。重点治理采矿、采石、取土等水土流失重点区,投入1.5亿元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狠抓盘阳河流域环境整治,排查甲篆镇盘阳河两岸直排入河污水口530个;投入2.1亿元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收集运转处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甲篆、坡纳、坡月、百魔等村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向村屯延伸,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切实加强。
同时,巴马还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完成900个屯的绿化工作,即在盘阳河、灵岐河流域,国道323线,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公路沿线的村屯内,选择100个屯作为重点绿化示范建设,面向全县选择800个屯作为一般村屯绿化建设。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让巴马旅游业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2006年,巴马接待国内外游客12.21万人次,2015年增长到373.52万人次;旅游总消费从2006年的1510万元提升到2015年的28.84亿元,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
(据11月10日 《河池日报》)
新闻推荐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升级版”——巴马瑶族自治县60周年县庆系列报道之旅游文化篇 本报记者 蒋宽 黄开均
3位白发老人端坐在堂屋中央,面前放着一个旧米斗,一条长约五六米的红绸子从门口延伸到米斗前,上面排着数十名手里提着米袋的村中后辈,逐一向米斗中倒大米,3位老人面带微笑,慈祥地送上糖果或福橘,寓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