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升级版”——巴马瑶族自治县60周年县庆系列报道之旅游文化篇 本报记者 蒋宽 黄开均

河池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3位白发老人端坐在堂屋中央,面前放着一个旧米斗,一条长约五六米的红绸子从门口延伸到米斗前,上面排着数十名手里提着米袋的村中后辈,逐一向米斗中倒大米,3位老人面带微笑,慈祥地送上糖果或福橘,寓意祝福……这是近日,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拉高村善屯村民为该村岁老人韦妈乜“补粮”时的场景。

“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听说有“补粮”仪式,住在村里的上海籍“候鸟人”魏国泰夫妇,一大早就赶过来排队等候。参加完仪式后,夫妇俩被邀请一同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饭菜。“山水好风光,文化有特色,民俗有风情,还能品尝长寿美食,可谓生活有滋有味,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夫妇俩感慨地说。

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与众不同的养生资源、别具一格的生态环境、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长期以来,巴马围绕“长寿巴马·养生福地”主题,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长寿文化价值,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探寻本土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注重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巴马旅游的“升级版”。

源远流长

 

长寿文化名满天下

长寿是巴马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巴马长寿现象自古有之。

据史料记载,先后有清嘉庆、同治、光绪3位皇帝4次为巴马地区的长寿老人作诗词、赐寿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光绪戊戌年(年),光绪帝亲书“惟仁者寿”,钦命广西提督冯子材送去牌匾,赐予曾替国效力、屡建军功的百岁寿星邓诚才老人,其匾至今仍完好的保存于巴马敢烟屯邓家,成为邓氏家族的传家之宝。

此外,嘉庆十五年(年),嘉庆帝为巴马的岁瑶族寿星蓝祥亲赐御诗七言律诗。御诗被立碑保存,至今仍然完好。

由于长久以来闭塞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巴马除了长寿文化痕迹非常明显外,还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一块瑰宝。“祝著节”“盘王节”“三月三”歌节等构成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仁寿”“孝养”“补粮”等形成了韵味十足的长寿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着中华传统孝德文化,彰显出地域文化符号。

随着年正式被确认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巴马逐步为世人所知、所识。

一直以来,巴马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抓住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契机,挖掘“山清、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寿”的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养生人文内涵,培育世界长寿品牌,培育特色旅游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成果斐然。

仅年,巴马就吸引超过万人次前来度假旅游,旅游总消费达.亿元,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

当前,随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创特”工作的不断推进,旅游业逐渐成为巴马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民俗文化和旅游业已融为整体,融合发展,携手并进。

创新融合

 

旅游产业大升级

绿带般的盘阳河缓缓而过,高大的木棉树和翠绿竹林相得益彰,草地上整齐摆放着几顶帐篷,河边“散落”着的几对情侣正肩靠肩或轻声低语或发出欢笑,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停车场、饮食中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月日记者在巴马盘阳河自驾营地看到的景象。

“可以预见,以后的自驾营地肯定挤满各种肤色的游客,未来的巴马也必将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之一。”当天,前来巴马考察调研的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站在盘阳河畔感慨道。

黄日波的感慨,正是建立在近年来巴马孜孜不倦加大旅游设施投入,注重旅游文化创新融合,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的基础上。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巴马热烈庆祝自治县成立60周年

图为庆祝大会现场。记者高东风摄本报讯(记者罗昌亮黄开均龙隆蒋宽见习记者杨天宇陆寿欢)年栉风沐雨,载春华秋实。月日,巴马瑶族自治县迎来华诞,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欢聚巴马城东体育广场举行庆祝大会,回顾...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