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永葆革命青春的黄克□黎之鼎

百色早报 2016-07-11 09:32 大字

 

黄克(原名黄遂尤,化名黄士凡),男,壮族,万冈(今巴马瑶族自治县)旁莫屯人。1939年底,黄克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于广西省桂林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后,按共产党在白区“长期埋伏,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先后任国民党村公所村长、县参议会秘书、议员和副议长等职务,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9月5日,“万冈武装起义”后,建立万冈临时民主政府,黄克被任命为县长。“万冈起义”失利后,黄克将队伍撤出万冈县城,退到西山,利用西山山高林密的地形为依托,开展游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十三次“围剿”。

解放后,黄克出任百色专署主任秘书,因受“左”的路线影响,蒙受不白之冤,被下放到隆林初级中学任总务主任,跟吴一蒿校长一起,创建隆林中学。面对如此一落千丈的人生变化,黄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永葆革命青春。

因为笔者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在隆林中学就读,长时间目睹了黄克主任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亲身受到了黄克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呕心沥血的教诲,至今仍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

1952年,新中国建立不久,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相当困苦,送子女上初中读书实非易事,对此,党和国家、隆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对学校给予大力的支持,对学生给予很多的照顾。从助学金的享受到蚊帐、棉被、席子和棉衣的借用,凡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后来学校从初中的6个班发展到高中的2个班约三四百人,除了新州街上的学生和干部子弟外,大多数是家庭困难的内宿生。申请书须经由黄克主任一一签批后,干事才能发放。每个学期一开学,黄克都不厌其烦地审阅、签批,工作很忙。

隆林地处云贵高原尾端的高寒山区。不说是人称“小东北”的德峨,就连县城新州,每到寒冬腊月,学校旁边的新州河面上直冒着白烟,就像热水锅里蒸腾的水蒸气一样。每当起床的钟声一响,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河边洗漱。可是手一伸进水里,就像触电似地缩了回来,那是因为水过于冰冷受不住,不是隆林籍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环境。面对这种情况,黄克先是叫工友在厨房里架起了几口大锅,在起床前把水烧热,供同学们洗脸。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烧水要用柴火,柴火用多了,就会挤占菜金,影响学生的伙食。黄克想来想去,就从每个班每个星期的半天劳动时间里,抽出几个同学到粮食局碾米房里挑来谷壳,将原来的几口大锅换上了几只卡轮桶,在其周围堆了谷壳,上自修时把火点上,任其慢慢地彻夜燃烧,待天亮了,水也热了。这么一改,既省了柴火,又减轻了工友的劳动强度。

那时,厨房是用大蒸笼蒸饭。后来因招生班数增多了,大蒸笼装不下那么多饭盅,怎么办呢?黄克经冥思苦索后,请来了木工,利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大饭柜,饭柜与大蒸池之间用一节竹筒连通,这样可以利用大蒸池的热气把大蒸笼和饭柜里的米同时蒸熟。这可以说是蒸饭方法的改进与革新。

面容精瘦,身材矮小,而精神矍铄的黄克,就这样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地抓好隆林中学的后勤工作,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身的余热余光散发在隆林的土地上,散发在隆林中学校园里,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栋梁之材。因而他先后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克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1982年11月离休,1986年3月1日在南宁逝世。

(注:此稿部分内容参考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政志》第193~198页。)

新闻推荐

大暑过后夏种忙

大暑过后,桂西山乡忙完早稻夏收的农民抢抓农时又忙着晚稻插秧,力争全年早、晚两季水稻双丰收,田间一...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