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本报记者 吴莎莎 通讯员 邬正鹏 任世茂
春耕时节,记者走进城固县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文川镇,但见翠绿的麦田与金黄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宽阔的机耕道两旁的U形渠流水潺潺,旋耕机轰轰作响,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有的忙着给小麦浇灌,有的忙着给元胡追肥……
“灌溉到田,水旱无忧。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农活干得特别顺溜”,正在项目区调度水源的联合村支书余选进,指着新修的U形渠高兴地说,“入春以来虽然雨水偏少,但苗情明显好于往年,这都是灌排的功劳。”
联合村耕地总面积3150亩,以前流经毛渠的水流速度慢、损耗大,灌溉一亩田大约耗时一个半钟头,为给庄稼“解渴”,村民们常常蹲守在土渠口争抢水源。去年,该村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毛土渠变成U形水泥渠,自流渠变成比降渠,各渠道的分叉口都修了永久性水闸,不仅水流加快,流淌自如,用时仅需半个小时,还极大地节约了用水。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排难题彻底被根除。
在该镇毛岭村项目区,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宛如一个巨大的棋盘。村民张振华正驾驶着一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满载着刚刚从地里采收的新鲜菜花,行驶在机耕道上准备进城贩卖。村民张大爷喜滋滋地说:“整修了机耕道以后,运送物资比以前方便多了,我要给政府点个赞!”
毛岭村属典型的低丘缓坡地形地貌,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下雨软如胶,晴天硬如刀”。农田道路不畅,成为制约群众增收的一大“硬伤”。过去农业生产全靠肩挑背扛,下点雨田地里就进不了人,拖拉机等农机具就更派不上用场,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实施了田间道路建设后,农机直通田间地头,原先的泥巴小路变成了4米多宽的沙石道路,并与通村公路实现了互联互通,时令蔬菜、农产品都能迅速出村进城卖个好价钱。
目前,城固县已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5个,累计投入6733万元,综合整治土地5.69万亩,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过去因高低不平、道路不通、渠道不畅,致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种植小麦、水稻亩均增收80公斤以上,种元胡亩增产30公斤以上。
“过去农户都不愿种的‘中低产田\’,如今变成了‘抢手田\’。”随行的县国土局负责人说,项目区良田形成的优美农业生态景观,油菜花节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花赏景,同时进一步带火了服务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穿越贫困不只卖农家特产,还卖创意手工;不单打“生态牌”,还走“文化范儿”。大山深处,一条小小的金砖沟飞出了“文创巧思”。从过去的“等人上门收鸡蛋”,到独具匠心开
石门印社为金砖沟义务篆刻牌匾台灯、盆栽等金砖沟文创产品陕西省著名书法家赵熊先生题写“梓桐园”梓桐园客房内景本报记者梁潇金砖沟人家,位于佛坪县石墩河镇迴龙寺村。一年之前,这条绵延5公里的...
城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城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