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穿越贫困不只卖农家特产,还卖创意手工;不单打“生态牌”,还走“文化范儿”。大山深处,一条小小的金砖沟飞出了“文创巧思”。从过去的“等人上门收鸡蛋”,到独具匠心开

陕西日报 2016-06-03 18:02 大字

梓桐园客房内景

 本报记者 梁潇

金砖沟人家,位于佛坪县石墩河镇迴龙寺村。一年之前,这条绵延5公里的小山沟,因泥石流地质灾害受损严重。一年之后,走起“文创+生态”范儿的金砖沟人家,已在当地“小有名气”起来。

去年,陕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赵熊先生为其题写了“迴龙寺”村名和“梓桐园”牌匾;今年,多家文化团体在此挂牌了创作采风基地。至今,还有一批批热爱文创的游客,在“报纸糊墙”、“石头搭桌”的陋室小院里度假,不亦乐乎。

   金砖沟里飞出“文创巧思”

两个核桃,卖了十块钱。一节竹子,售价百元。从卖腊肉到卖盆栽,从卖鸡蛋到卖文玩,一个个颇具巧思的“文创产品”,着实让深山里的金砖沟“惊艳”了一把。

4月27日,佛坪县石墩河镇迴龙寺村,距离县城46公里左右。一条小小的金砖沟,原是一个独立的小村落,在去年撤镇并村中,刚刚合并为迴龙寺村。村民们沿河而居,全沟里共有75户216人,其中有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走进沟里一间农家的院落,一排排用石头、竹子、树根等手工打造的文创产品精巧独特,几乎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模样,在浓浓的山野绿意中,很是迎人。今年,漫山遍野的山核桃,也被人们初次采摘了回来,打造了第一批“文玩核桃”。

“山核桃没有食用价值,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还能卖钱。多少年来,山核桃一把把掉在地上,还从来没人认真去捡它。”迴龙寺村村支书张洪羽说,没想到第一批两百多对精品,竟被一抢而空了,村民们收入了两千多元。

当然,这已不是金砖沟里飞出的第一个“文创巧思”了。去年,金砖沟里的竹制花器刚刚出炉,便被汉中一家知名茶社看中了。手工制作、布满青苔的花器,每件售价几十元至一百元不等,茶社首批订购达一千元。

不可思议的还有,满河沟的菖蒲、满山的竹林,过去只当柴烧的枯老树根等等,原生态的资源就地取材,不用花什么钱,只要稍加精巧设计、手工制作,都变成了一个个新鲜喜人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其实,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师,是一批来自基层驻村扶贫的年轻干部们。听村民们说,快递员、设计师、园艺师、摄影师等,这批年轻人在村上往往都担任了好几个“职务”。

2014年5月,来自汉中市文化单位的杜彦钦和他的同事李勇,开始驻村扶贫金砖沟。2015年6月,为了保证扶贫工作不间断,杜彦钦开始担任迴龙寺村的“第一书记”。两年以来,他们主动承担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制作,连个人微信都义务做了村民们的“电商推广平台”。

“第一书记”杜彦钦说:“所有的创意都为扶贫、脱贫而来。”村支书张洪羽说:“开始我们不懂,是驻村干部们负责做,村民们只管收钱。后来,看到了文创产品的好市场,村民们才学着参与到制作中了。”

至今,一条小小的金砖沟,已推广农特产品二十多种,农民仅这一项收入达6万多元;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十余种,由于基本没有成本费用,收入实现一万多元。从过去的“等人上门收鸡蛋”,到驻村干部用微信推介农家特产,直至独具匠心开发文创产品,发展生态文创旅游。今天,金砖沟人家对脱贫路径的选择也渐趋明朗了。

  梓桐园“文创人家”火了

雨后的一天,当人们迈进金砖沟的“梓桐园”,便会有一则古文浮上心头。遥想古人独具匠心的“陋室铭”,仿佛隐在了深山千年之久,只为今日与你相见。

没有油漆的原木桌椅、还带着树皮的衣架,一张张报纸仔细糊墙,以及手工篆刻而成的门牌、手工根雕做出的台灯。在梓桐园的两间客房里,装修的风格是别样的。没有一丝现代装修的痕迹,整个屋子都有了自然的呼吸,又透着一股文墨的清新。

今年3月14日,金黄色的山茱萸花海盛开之时,金砖沟人家迎来了第一批游客,一行14人从汉中而来,“梓桐园”每人每天食宿共收取一百元。此后的每一个周末,“梓桐园”都要接待一批来自外地的游客,节假日时更是全部客满。

生态静美的金砖沟,是当地引汉济渭库区建设唯一一个不搬迁的自然村。“梓桐园”,是金砖沟里首个开门迎客的“文创人家”。一位游客还热情地推介说:住在静美乡村的“文创人家”,吃着新鲜美味的农家三餐,逛竹林,做文玩,不亦乐乎。

去年,陕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赵熊先生为其题写了“迴龙寺”村名和“梓桐园”牌匾,成为他的一处创作基地;今年,汉中市美术家协会、蜀汉画院、石门印社、城固县美术家协会等多家文化团体在此挂牌了创作采风基地。“只要我有时间,风雨无阻也要来住一天,发现新景点,篆刻新牌匾等等,我们喜欢亲近自然,参加文创的劳动,并快乐着。”石门印社社长薛继军,每次带团队来义务劳动,还要按每人每天一百元付费给农家。

在一批批文化人的热情参与中,金砖沟的文创产品也增加了更多的设计元素。一方面用文创装扮了农家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供游客选择,付费购买,持续形成了走向市场的稳定增收项目。泥石流地质公园,竹林茶社,羊圈天麻火锅等等,金砖沟里也“诞生”了更多充满奇思妙想的“旅游景点”。

转变观念,两位支书同为乡村未来打算

今年67岁的郑世荣,是金砖沟的下沟组人。在离家1公里远的地方,郑家有200多棵山茱萸树。今年山茱萸花开的时候,他见到了村上的第一批游客。“信息灵通了,东西就好卖了”。他还希望,“村里多繁荣一些,游客常来金砖沟转转。”

不过,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扶贫项目,村民们对于第一书记“文创旅游”的概念并不买账。“当时,我们一家家给人说,没有一户人愿意做。可驻村干部在我家住了两年了,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是真心为大家着想,我就带头先做吧。”村支书张洪羽说,“梓桐园”就是他家“第一个吃螃蟹”做起来的。

从2015年2月开始动手整修,到去年夏季“原本可以开张”,又遭遇了泥石流灾害,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今年3月,“梓桐园”终于开始迎客。然而,刚开始装修房子,就遇到了一段小插曲——用报纸糊墙。

“村上生活条件都好了,为啥还要用报纸糊墙?客房内能洗澡,有卫生间,可做家具也不刷油漆?”张支书心里很是不解,当地村民们装修房子,通常是给墙上贴瓷砖的。可是,“第一书记”杜彦钦却拿来了一捆一捆的报纸。“后来看,这旅游效果还真很不错,客人们都很喜欢啊。我们过去装修花钱多,城里人不一定喜欢。搞旅游要更新观念啦!”张支书乐呵呵地讲。

目前,在“梓桐园”的示范带动下,已有多户村民有了“文创人家”的意向,并做了前期的设计准备。今年50岁的村民张朝贵,原在苏州打工。今年,张朝贵还把在外的儿子也叫了回来。张家在两公里远的山里有一片竹林,景色甚美。老张有了一个总体思路:围绕竹林建一些木屋,做竹林茶社、做农家火锅。

“我们要看得长远一些了,村里年轻人必须招回来的。我们要搞好自己的特色产业,才能既稳当又有前景。希望沟里人家的门上都有了河道景观,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创意的旅游项目,以点带面形成气候。”张朝贵说。

新闻推荐

游走城固乐丰村窥探数百年前的繁华

城固县上元观镇乐丰村,古街上的居民古街上的老银匠一户古宅屋顶全部是木结构古街上,老板给顾客打散装酒古宅里雕花的木窗村里保留了很多的青瓦四合院,人们仍在里面生活古街上的居民保持着陕南的生活...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