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守初心 记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廖燕庆
本报记者余锋通讯员韦夏妮
有这么一位略显羞涩的南方女性,近20年来始终奔波在广西辐射环境监测的第一线;她每年如期爬上海拔约1500米的铀采冶工程现场,组织辐射环境监测;她深入广西每一个核电、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应用、核技术应用、高压输变电及广电通信工程现场,足迹遍布广西的绿水青山……她是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廖燕庆。从一名普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知名的专家,她见证了广西辐射监测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史。
11月22日,桂林市资源县某铀矿厂区,荒山掩映处空旷无人,厂区外围土石疏松、植被斑驳,昔日喧腾的矿山再也听不到铁锤钢钎的撞击声。“这些矿区停产后如果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不正常,很可能带来一系列辐射环境安全隐患。”廖燕庆介绍说。广西铀矿资源丰富,是我国最早发现铀矿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核燃料基地之一,曾建设、运行了3个铀采冶工程,为我国的核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目前,广西的铀采冶工程已全部政策性关闭停产,部分已实施退役治理,但各铀采冶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一直在运行,对周围环境的辐射监测就一直要开展,为辐射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2002年,广西成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计划由廖燕庆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广西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和辐射环境监测水平。“谈到核与辐射大家都有所顾忌。”她直言,放射性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危害大,与常规的污染完全不同。当时,无专门监测机构、无专门人员、无监测设备,加上她自己年龄偏大,辐射专业知识几乎为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她一头扎进辐射安全监测工作中,查阅大量核与辐射专业资料,无数次请教业内专家,恶补专业空白;她没日没夜地做研究探方法,搭建了广西的辐射监测平台,实施了各项放射核素监测分析工作;她主持了500余项各类型辐射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为了保证崇左某退役铀采冶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她组织开展对该工程的辐射环境监测,一干就是10多年;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期间,她带领的技术团队每两小时报送一次数据,共向原环境保护部核应急办报送应急监测数据4508个;她56岁那年克服心肌缺血症状,两次进入雪域高原,助力西藏核与辐射监测工作……
廖燕庆用匠心守初心,通过获取大量监测数据,掌握了广西辖区辐射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她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的《环境样品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水、牛奶、植物、动物甲状腺中碘-131的分析方法》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已颁布实施,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她先后取得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同时是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并荣获全国“核事故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广西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广西自治区级“个人二等功”。
在廖燕庆看来,比这些荣誉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勉励新一代的核与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者志存高远、科技报国。每一份新领域的辐射专业技术报告,她都会第一个做出模板供大家参考,促进辐射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一次专业大赛,从人员选拔、标准参考样的准备、题库设计与整理、仪器及实验室条件保障等方面,她都周密部署,亲力亲为。
“有廖工的指导,我们参赛底气十足。”何贤文是站里年轻的业务骨干。今年10月,他代表广西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取得了辐射监测专项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经过17年的建设,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有职工105人。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加强该站的能力建设。目前,该站已挤身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强站之列。
无论是矿山、高压输变电工程,还是核电厂,核与辐射监测工作涉及的场地,总是位置偏僻,远离城市。该站“90后”姑娘崔晓蓬对自己从事的核安全防护工作充满敬畏心,她说:“在廖工的努力下,我们站现在条件好了很多,拥有大型实验室分析设备和应急监测仪器共计631台(套),配备了应急监测车9台,放射性废物收贮车2台。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老一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易璋记者陆鑫)随手将千元自行车放在店门口,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不翼而飞了。多亏民警及时处理,接案3小时就帮车...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