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野仙都”里的幸福故事——资源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20周年民生工程发展综述

桂林日报 2015-11-22 04:44 大字

▲资源县委书记文飞(右三)深入企业调研投资软环境建设情况,打造亲商扶商安商的优良投资软环境。

▲资源县人民政府县长韦绍艺(左三)在调研城市规划设计,严要求、高标准地推进宜居幸福新城建设。

?资源县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图为有“广西金银花之村”美誉的资源镇晓锦村村民在采摘金银花。

▲资源县各民族团结奋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图为该县传统文艺节目在精彩上演。

资源县不断加大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和社保、医保等投入,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图为新建的资源县人民医院。

▲资源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均衡化。图为新建的车田苗族乡幼儿园。

▲资源县在广西率先实施免费普及高中教育,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1.8%。图为沐浴在免费普及高中教育下的资源中学学生在做课间锻炼。

▲资源县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提升城镇建设品位,打造宜居幸福环境。图为如诗如画的县城城南大道夜景。

▲资源县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打造出了多个示范点。图为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中峰镇大庄田村老王家屯。

▲资源县独具民族特色的滨江文化长廊总长3500米,沿资江由南至北蜿蜒贯穿县城,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核心阅读

199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只有一周的时间去中国旅行,建议你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中国的西安,那是浓缩中国历史的地方;一个是桂林北的‘绿野仙都\’,那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生态良好。”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吝用“绿野仙都”一词来形容的这个地方,就是广西的北大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资源县。

如同其名,资源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壮美的景观,是群山里的“绿肺”,亦是喧嚣尘世外的“桃花源”。20年来,资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为平台,致力于提升宜居、宜商、宜学、宜业、宜游环境,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幸福里。

11月12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资源县,撷取一些所见所闻的“幸福片段”,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周文俊通讯员马宏富舒小芩

镜头一:昔日“山旮旯”今日“桃花源”

山间瀑布奔流,树木郁郁葱葱,桥亭之下鱼儿嬉戏,一幢幢小别墅掩隐在山水之间。走进资源县中峰镇大源村,让人不禁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就是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三无”地区(无自来水、无硬化路、无路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砍树换钱,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享受自治县待遇以来,乘着党的民族政策春风,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特别是近年,资源县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大源村发生了巨变。村里老房子从土坯房升级为白墙,村道从原本的茅草路变成了水泥硬化道。到了夜里,路灯把村道照得透亮,村民们拍手称好:“以前我们出门都要穿长裤、球鞋,黑黢黢的怕有蛇。如今好了,穿着拖鞋就可以在村里散步了。”

对于村里的妇女们而言,最令她们欢喜的,莫过于县新农办整合了100多万元的资金,为村里修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

“我老伴一到晚上最喜欢到文化中心前的小广场跳广场舞了,跳了一段时间,身体越来越好了,笑容也越来越多了,真要感谢政府!”村民王承锦说。

不仅如此,村里的产业结构也随着新农村建设悄然发生了改变。在政策引导下,村民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变成了复合种植,种植起了红提、猕猴桃、百合,还有金银花。79岁的老党员王承德介绍说,刚开始,有的人还对种植红提、猕猴桃不积极,多亏政府大力倡导,村干部带头。如今,光是种植红提和猕猴桃,就能给村民们人均年增收2500元。大源村因此还获得了2013年“全市十佳魅力新农村”称号。

大源村旧貌换新颜,只是多年来资源县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该县新农办负责人介绍,20年来资源县通过实施“电改、灶改、水改、路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据一份报告显示,资源县全县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有831个,在2013年以前,已有462个实现了道路硬化,尚存369个20户以上的村屯没有硬化水泥路。2013年至2014年,资源县一鼓作气,完成了60个自然村屯“普惠制”新农村建设、242个自然村屯内道路硬化、18个村屯太阳能路灯建设点任务。目前,所有经过改造的小村屯都呈现出了新风貌,道路、自来水、绿化、休闲、体育、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涌现出了一批“西红柿村”、“红提村”、“三木药材村”等。

镜头二:率先实行免费普及高中教育教育资源“雨露均占”

资源县教育局办公室何昌杰介绍,从2013年秋季起,资源县在全广西率先实行免费普及高中教育,3年共7800多名学生享受到了学费、书费、住宿费、电费全免的政策。按照平均每个高中生每学年3000元的费用计算,县里光是这一块,3年就要多拿出2400多万元的财政来补贴。

如此大手笔地发展教育,在全国县级地区并不多见。尽管还未摆脱“贫困县”的帽子,但资源县对待教育事业却不吝啬。一份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该县每年拿出了1000万元,实行免费普及高中教育。同时,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寄宿生予以一定补助,仅2014年的补助资金就达到了890万元。此外,还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项目补助,补助资金72.9万元。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1.8%。

一连串的数据,是资源县财政的直观投入,更是其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不因贫困而失学”。除了大力推行12年免费教育之外,相比20年前,资源县的教学资源日益均等化,教学条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资源县有小学109所(其中完小6所,高小2所,村小学60所,教学点41个),初级中学7所,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民族中学各1所,幼儿园24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8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7所,村分校74所。在校小学生11837人,初中生4339人,普通高中学生1991人,职业高中生721人,小学附设学前班学生1280人,在园(含民办幼儿园)幼儿4233人。在职教职工1444人。

何昌杰以亲身经历给我们举了个例子:20年前,他还在梅溪初中任教,由于当地百姓贫困以及观念相对落后,学生的辍学率比较高,代课老师一个月才100余元工资。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只有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间瓦房。900名学生公用一个篮球场。前不久,何昌杰再度回到梅溪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18个班每个班都有多媒体设备。崭新的运动场与城里的学校并无两样,师资配备齐全。“和20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真是幸福多了!”何昌杰感慨地说。

努力终于换来了丰收:1997年,资源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1年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复查合格,2007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合格,并被评为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和桂林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复查。2010年5月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合格。2010年11月,资源县顺利通过了桂林市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验收,并被评为广西农村中小学财务规范管理市级示范县。2011年职教攻坚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分别通过桂林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合格。2012年1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创建示范性高中的评估验收。

镜头三:社保、医保“保”住了幸福指数

“康大爷,您的养老金认证资格已经录入电脑,以后再不用大老远地跑到县城来办理了,直接在乡镇就能办好。”

“是吗?太好了!我上了年纪,腿脚也不灵便,太感谢你们了。”

康大爷年逾七旬,在儿子康桂阳的陪伴下,一大早从车田苗族乡赶到县城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手续。听闻以后无需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时,大爷脸上乐开了花。

整洁的办公楼、高效的服务、热情的笑脸……作为为人民“保幸福”的单位,资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百姓提供贴心服务。2008年,该局率先建立起了业务综合楼,老百姓不用东奔西跑,在一幢楼里就能办成就业、社会保障等手续。同时,该局采取各种鼓励、帮扶措施,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指标双双超过100%。

社会保障方面,2014年,资源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08人,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参保人数63325人,参保率98%。发放养老金2045万元,发放率100%。已发放失业保险基金173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838人,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率为127%。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是民生的最基本内容。让患者能够看得起病,则是检验民生工程的“卡尺”。2007年,资源县新农合参合率为87%,位居广西第八位,参合农民受益率21.28%。2015年上半年,资源县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继续全区领先。

资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人孙菁霞介绍,从今年2月起,资源县已启用参合农民报账身份识别系统,严防不法分子套骗新农合资金。同时,督查、暗访医疗机构,确保无一多报、漏报、错报“新农合就像是一把‘保护伞\’,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予以最温暖的保护。”

镜头四:44%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踏上康庄大道

“2012年我种了5亩红提,有近7万多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又瞄准了新的发展目标,现种植面积比以前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啦!”资源县中峰镇红提种植户颜四秀一边说一边修缮加固红提藤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别看中峰镇的红提产业红红火火,在“八七”攻坚扶贫时该镇仍属于贫困乡镇。中峰镇的巨变,离不开资源县20年来开展的扶贫攻坚工程。1994年,资源县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了“八七”扶贫攻坚7年规划,计划到2000年解决贫困温饱任务。经过7年的努力,全县94.6%的村通车,广播电视村村通率93.2%,村卫生室有室率100%,村通电率93.2%,修建小水电站72个,水利建设165千米,村级小学8座1600平方米。解决6588户8.28万人温饱。2001年,资源县27个贫困村,分3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到2005年,解决了温饱人口4.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平均增长13%。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全县贫困人口逐年下降,按当时标准,“十一五”末期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4万人,年均减少2200人。贫困发生率由16.5%下降到8.1%。而到了“十二五”末期,资源县21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119元增加到2014年的5320元,增长70.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贫成效明显,2011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619人,至2014年底已解决26676人温饱与脱贫问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至9698户33943人。90%以上扶贫对象有稳定收入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扶贫标准以上。

农民们鼓了口袋,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然而,资源县绝不止步于此,要“将幸福进行到底”。

2014年以来,该县投资90万元,充分整合利用各地资源,在资源镇修睦村上捉屯、中峰镇官田村石田屯等地建立“农村幸福院”15个,打造现代化、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的农村社区。同时,投入30万元维修改造车田、两水等地敬老院,让农村的老人们能够舒舒服服地在家门口颐养天年。

镜头五:卫生计生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努力使居民生活奔小康的同时,资源县计生、卫生事业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人口素质大大提升。

资源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祝跃说起20年来资源县卫生计生事业的变化,他颇有感受:“以前,县城里就一家医院,床位也十分有限。救护车仅有一辆。如今,你看现代化的医院里设备齐全,全县公办医疗机构病床达到了44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这可以说是2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最有力的佐证。”

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215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4个,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204个。县级医院共有医生89人,比1995年55人增加了61.8%;2014年全县护士共计214人,比1995年108人增加了98.1%。2014年总诊疗人数626493人次,比1995年诊疗数214048人次增加了192.6%;接收住院1.31万人次,较1995年增长173.31%。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5年政府投资建设了7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0年来,通过国家划拨及自身筹资方式购置了各种医疗设备,解决了部分乡镇卫生院设备短缺的问题,县医院配置了核磁共振、远程会诊系统、3D彩超等一批新型医疗设备,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该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从无到有,自2005年建成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实现了县乡(镇)村业务用房全覆盖。同时,该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持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工作,2010年以来先后获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奖、桂林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奖等荣誉称号。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金1393.38万元,特别扶助金36.47万元,计生公益金24.1万元,政策兑现率100%。

镜头六:文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资源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底蕴“惊为天石”的八角寨、变幻莫测的云海、距今五六千年的晓锦遗址,仿佛遥远隔空传来的历史绝响……“天生丽质”的资源县,20年来如何开启文化旅游的“黄金时代”?

“敷文化以柔远”。20年来,资源县不断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县域多民族文化繁荣进步、健康发展,大力提升县域软实力。

特别是近10年来,该县先后建成县宣传文化中心大楼、中国体育彩票雪炭工程资源县综合健身馆、县民族体育馆、双龙运动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群众文化广场,完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0个农家书屋、60多个农村篮球场等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人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

20年来,该县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七月半”河灯歌节已成全区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被列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2014年“河灯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晓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苗族和瑶族山歌调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姿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了各族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以此同时,20年来资源特色旅游产业也异军突起。该县着力抓好旅游产业规划与品牌策划营销,成功引资7亿元打造八角寨国家5A级景区,资江、天门山、五排河、丹霞温泉等一批重点景区得到进一步改造升级。生态旅游内涵不断丰富,持续举办民族传统河灯歌节、文化旅游节、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仅2014年接待游客人数4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5亿元。资源县已成为中外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名县之一,成为大桂林旅游圈的新一极,生态赢旅游,旅游促生态的双向互动格局已经形成。

绿满八桂,情系资江。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接力征程。在桂北的这个“绿野仙都”里,人人都尝到了锐意进取的甜头,人人都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二十年,资源的发展将如快马加鞭,百姓们的生活安康喜乐,红红火火。因为,在这里,是幸福说了算!

(本版图片由资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资源:今年生源地贷款惠及800余学子

本报讯(通讯员李荣艳)日前,笔者从资源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悉,今年,该县生源地贷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工作全面完成,贷款金额563.26万元,惠及883名贫困大学生。 &...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