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只能摆渡进出的偏僻村落,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一位女老师,默默为山里的孩子们编织着缤纷的希望欧凤琼:一名山村教师26年的守望
?欧凤琼在上课 记者景碧锋摄
▲欧凤琼在手把手教年龄小的孩子写字。
记者景碧锋摄
?放学后,欧凤琼送孩子们回家。
记者景碧锋摄
□本报记者景碧锋实习生廖雅娴通讯员夏冯斌
26年守望,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
时光回溯到1989年的那个夏天,高中毕业后在永福县城当代课教师的欧凤琼,因为永福镇最偏远的泡口小学缺乏教师,被派到泡口小学从教。
20多年里,由于人口的变迁,撤点并校,泡口小学从一个拥有300多名学生、10多名老师的乡村完全小学,变成只有10多名学生的乡村教学点,当其他老师都离开时,欧凤琼依然在守望。
1月初的一天下午,记者跟永福县委宣传部的小夏乘车沿着西江河谷往北行驶,经过40多分钟就来到泡口村,弃车乘船。过了西江河,远远地看到河对面的半山坡上一面红旗在飘扬。村里人告诉记者:“那就是泡口小学。”
记者悄悄地来到学校,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拿着教鞭,正在给孩子们教读生字。小夏告诉记者,这就是欧凤琼老师。只要孩子们读得好,欧老师就让其他学生表扬答对了的孩子,小朋友边拍手边说:“小朋友,表扬他,顶呱呱。”孩子们的拍手声、喊声与欧凤琼老师的笑容,让隆冬季节的记者感到温暖。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让寂静的小山村充满生机。
课程结束后,欧凤琼跟记者聊了起来。
泡口小学由于地处山区,属于农村地区条件最为艰苦的三类小学,直到2009年,学校才通上电。2003年,由于撤点并校,其他老师都调走了,泡口小学只留下欧凤琼一个人。每天放学后,伴随着她的只有哗哗流淌的河水和小虫的鸣叫,没有人跟她说话和交流。如果要去一趟永福县城,欧凤琼往往天不亮就要起床,回到泡口时,天已经黑了,几乎得一天。
近几年,泡口小学的老校舍已经破旧不堪,到处漏雨,成了危房。经过反复联系,在桂林一家单位的援助下,在泡口村的中央建成了4间新的校舍。
如今,泡口小学配备了电视等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及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以校为家,做全天候的老师
跟着欧凤琼老师,趟过一条小河,我们来到了泡口小学的老校舍。2015年以前,从永福县城要去泡口小学,不仅要渡过西江河,还要跨过村里的泡口河。平时还好,逢到刮风下雨,麻烦就来了,特别是每年春夏之季。
泡口小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学校就建在村委会对面的河岸上,学生上学放学总要过河,那些年,欧凤琼的裤子一直都是湿的。河上没有桥,欧凤琼常常背着孩子们过河,师生一起跌到河里是常有的事,过河难成了多年来萦绕在她心里的一个结。早在20多年前,怀孕3个多个月的欧凤琼在送学生过河回家时,突然间水就涨起来了。
欧凤琼心里一慌,脚一滑,跌到了河里,当时幸亏其他老师跟在后面,很快把她扶了起来。
2008年春季的一天,早上阳光明媚,学生们高兴地到校上课,可是快到放学时,天空乌云密布,哗哗哗下起了大雨,不一会,洪水像咆哮的狮子一样从山沟里冲了出来,顿时河里涨起了大水。
欧凤琼把20多名学生送到河边,却无法过去,站在雨中的孩子仰起小脸,有的问:“老师,怎么办?”有的说:“老师我肚子饿了。”望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欧凤琼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痛。泡口村的人都居住在河对岸,学校被河道阻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欧凤琼只能默默地说:“孩子们,忍着点,水一会儿就会退的。”她在难受之际,心里也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解决学生在学校吃饭的问题,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特别是泡口小学位于河边,会经常遇到发洪水的情况。
经过欧凤琼的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学校终于把炊具、餐具购买齐全。从此,每天天不亮,欧凤琼就起床给孩子们准备早餐,然后给孩子们上课,这间隙又得忙着准备午餐,忙得团团转。她索性把家搬到学校,以校为家,一年四季都住在学校里。
因材施教,让山村孩子健康成长
泡口小学如今有17名学生,分为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个年级,年龄最大的8岁,最小的只有4岁。学生不多,但是年龄都太小。为了照看方便,欧凤琼将孩子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采用复式班教学,而她则承担了孩子们所有的课程。让她更头疼的是班级的管理。
“老师,晓红今天骂我……”
“老师,你看嘛,胡强的作业又马虎了。”
“老师……”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的多,思想独立,个性鲜明,思维灵活,上进要强,有的喜欢表扬,有的喜欢表现,有的……特别是泡口村地处偏僻,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班上大多是留守儿童,在家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因而有些儿童不但对于父母很陌生,而且性格怪异。
有一次,欧凤琼见一个小孩不专心听课,说了一句较重的话,批评了那个孩子。不料孩子一个拳头打过来。欧凤琼当时就愣住了,眼泪不住地往下流。事后,她才知道这个孩子自尊心较强,家里比较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针对这种情况,欧凤琼联系家长,采取耐心说理,用真诚的爱心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也正是这件事情,让欧凤琼对山区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欧凤琼小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当时因为家中穷困而无钱医治,致使左下肢残疾,因双腿长短不一,至今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每天清晨,在泡口村,人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摇晃的身影,沿着崎岖的山道在照看着孩子,一晃26年过去了。
新闻推荐
□市人大代表莫连生(村干部) &nbs...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