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耕生态经济 实现“绿富双赢”

广西日报 2016-04-28 21:34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春楠 本报通讯员 李 慧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阳朔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阳朔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自身“颜值”和“气质”,使广袤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双赢之路。

乡村风景美如画

“这里山美水美,真是舍不得走。”谈及在阳朔的旅游感受,外地游客刘先生连连感慨。他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阳朔新建的骑行景观道,从县城骑行到十里画廊。6公里的路程,他足足骑了近3个小时。“骑一段路就下来拍照,手机的电都快用完了。”鲜艳的红色骑行道、路边金灿灿的油菜花、色泽诱人的草莓园,以及远处的青山绿水,令刘先生仿佛身处美丽画卷中。

刘先生“步步是景”的评价,得益于阳朔“生态立县”的战略实施。近年来,阳朔根据国家、自治区部署,提出“一圈两区三带”的战略构想,率先启动实施遇龙河沿岸19个村的生态修复改造,将该县打造成一个“土而不俗气,新而不刻意,美而不夸张”的大景区。(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生态修复的第一步,要从整治村民房前屋后的脏乱差入手。此外,修路、绿化规划都有可能征用农民用地,这些说服、引导工作谁来做?此时,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作用。

兴坪镇水洛村党员曾卫东在桂林市区开出租车为生,每次接到村里党支部的会议通知,他都尽量赶回来参加。去年,党支部会议讨论要将村道改造为水泥路,需要村民自筹部分资金,他带头捐款。道路修建时,需要征用到他家部分宅基地,他主动放弃补偿款。在他的榜样带动下,村民们心服口服,水洛村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阳朔的创新得到了肯定。在全区2014年度“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考核中,该县荣获一类县。2015年,“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生态乡村)活动两次现场会均在该县召开,“阳朔经验”再次在全区推广。

“新农民”安心扎根

阳朔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强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金桔、砂糖橘、沙田柚等水果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畅销全国各地,农民家庭也越来越富裕。然而,那些出生于“8090”年代的“农二代”们,却大多不愿继续务农。“农民身份太难听”“务农收入太低”“农村基础设施差”……多是他们给出的理由。

通过何种办法,让“农二代”愿意扎根农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呢?这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阳朔县惊喜发现,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可以成为破解该困境的一招妙棋。

高田镇竹蔸寨村坐落在美丽的遇龙河畔。村里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布满了漂亮的花草,在村里绵延百米的生态小广场周围,种满了桂花、三角梅等花木。游人走入绿化率超过90%的竹蔸寨村,宛如来到一个生态大花园。

竹蔸寨村民朱珠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型国企,有着稳定的工作。但眼看村子越建越漂亮,她有些心动了,最终回到阔别已久的村庄,建起一家酒店,年收入超过60万元。“比上班快乐,挣得也多,还可以照顾父母。”朱珠说,现在村里不少原本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有的开客栈,有的建饭店,生意非常好,“环境改善了,游客愿意来,村民才挣钱,所以更加会自发保护环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阳朔大力推广农村生态建设,越来越多的“农二代”留住了“乡愁”。他们继承了父母亲勤劳的特质,以“新农民”的身份描绘着五彩斑斓的梦想。

留住美丽乡愁

推广生态乡村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种花植树、修路建房,阳朔结合全域旅游理念,以县城景点为主轴,统筹9个乡镇,将生态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融于一体,引领产业与环境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在生态乡村建设中,阳朔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修旧如旧、修村如村”:使用本地青石、砖片、鹅卵石等乡土材质硬化村道;种植本地花卉、果树,用野花、野草点缀方式绿化村屯;立面改造方面,则注重传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花格窗等传统桂北民居元素……这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阳朔留住历史根脉、秉承自然脉络、守住美丽乡愁。

高田镇水厄底村的变化正是阳朔县实施生态乡村建设的一次有效探索。2014年开始,该村开始打造园林式村民文化广场、青石板鹅卵石村道、竹篱笆菜园等,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现在,每天进村游玩的游客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农家饭店的生意也红红火火。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的旅游产业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缓解了阳朔中心景区接待压力。

日前,阳朔县已向自治区环保厅递交申请,成为广西首个申报自治区级生态县的县份。到2020年,该县80%以上的村庄将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为建成“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旅游经济发展新局面。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