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让桂林米粉走出去的新尝试
十月三日,“八桂堂“创业团队成员在门店前合影 新华社发
“八桂堂”米粉店开业首日,消费者纷纷慕名而来品尝美味的桂林米粉。 (图片由“八桂堂”提供)
前不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出了14道最令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思乡菜”。其中,桂林米粉名列榜单第四位。评选结果出炉后,一度引发了在外打拼的桂林人的“思乡愁”。而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位于北京望京SOHO的“八桂堂”桂林米粉店宣告开张。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米粉店是由31位广西籍的在京人士众筹开办,创办者是桂林人。开张当日,500碗米粉数小时内售罄,营业额近万元。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人在北京玩众筹:日销米粉500碗
9月28日上午,在北京望京SOHO,一家名为“八桂堂”的桂林米粉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仅仅数小时之后,该店预备的500碗米粉被消费一空。
张高山是这家米粉店的创办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北京广西商会常务理事。由于生长在桂林,张高山对桂林米粉有着深厚的情结,可是北京诸多桂林米粉店米粉味道并不正宗,于是他和几个朋友便萌生出了开一家米粉店,为桂林米粉“正名”的想法。2015年1月,张高山和“桂林人在北京”QQ群群主杨放一起,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众筹米粉的邀请。短时间内吸引了数十名志愿者报名。经过几次公开招募与筹备,31名来自企业管理、法律、营销、餐饮、广告、财务、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广西籍在京人士组成了“北京众筹桂林米粉筹备组”。
“我们31个人自称‘Z字战队’。字母\‘Z’既是\‘众筹’和\‘正宗’拼音打头字母,又是英文Zero的缩写,意味着从零开始。”“桂林人在北京”QQ群群主杨放说。在随后的几个月,31名成员以私募众筹的方式,筹集到了几百万元的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北京八桂堂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八桂堂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不少人都外出游玩,而“八桂堂”仍然保持着每日400碗米粉的销售量。一碗米粉的价位从20元—40元不等,如此算来,除去成本,一天下来就能实现近万元的收益。而在食客当中,除了慕名而来的桂林老乡,更多的是北京本地的消费者以及游客。
众筹“筹”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创意和人脉
“八桂堂”并不是第一家开到北京去的桂林米粉店。在此之前,大约有近600家打着“桂林米粉”旗号的米粉店在首都相继开张。那么,为何新开张的“八桂堂”米粉店能力压群芳,迅速实现数千元至上万元的日销售额?或许它的摸索可为桂林米粉“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从北京到桂林只有一碗粉的距离。”这是“八桂堂”在微信推广的口号。米粉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众多身处异乡桂林人的情感寄托。前几年,生活在广西边远山区的天等人就外出闯荡,把“天等版桂林米粉”开遍了全国各大城市。2009年,“天等桂林米粉”在全国就有1500多家。一个门脸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每天营业额也有近2000元。米粉的魅力可见一斑。然而,我们要看到,在此背后,除了米粉本身对食客味觉的吸引力,更多的是它“一解乡愁”的情感慰藉。据桂林籍在京人士表示,“天等桂林米粉”与真正的桂林米粉口味相差甚远,大家都是乡愁作祟,被“桂林米粉”字样吸引入店消费的。
纵观近年来,“乡愁”也俨然从文艺范畴扩大到了经济范畴,“乡愁经济”正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从都市白领弃写字楼回归民宿,到“供养农业”受热捧,再到微信圈、朋友圈贩卖“家乡味道”,无一不显示出了“乡愁经济”的巨大潜力。
然而,光是打“乡愁牌”还是不够的。上文提到天等人将“桂林米粉”推向了全国,但就米粉本身而言,还应该是桂林地区的最正宗。为何不是桂林人率先将桂林米粉推广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桂林人“小富即安”的发展思路和喜欢“单打独斗”的营销方式不无关系。“八桂堂”在筹备过程中,大家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试想,如果仍是以小作坊、小门面的米粉店来定位,或许可以像天等米粉一样在夹缝中生存,但很难有更广阔的发展。“八桂堂”的优势在于,能够适时利用众筹创业的理念,优选创业合作者,并且通过官方与民间的平台,如广西驻京团委、北京广西商会、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等,做足了前期铺垫。在筹备期就吸引了一批身在北京、上海、广州、日本且同样有着“米粉情结”的桂林人积极参与。其挑选出31位广西籍的股东,既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巨额启动资金的问题,又整合了各自的创意与人脉资源。同时,摒弃单打独斗、小作坊、小门面的方式,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米粉产业。
张高山告诉记者,与传统的米粉店不同,他们不仅以众筹创业的模式筹募资金,同时还让31位股东参与到米粉的经营当中。每天,股东们轮流上岗,亲自到店内为客人端送米粉,还要到厨房品尝米粉的味道。为了打破“桂林米粉出了桂林就不正宗”的“魔咒”,张高山和他的团队建立起了独立的配送、采购体系,推出招牌桂林卤菜粉,还有经过改良、适合北方人口味的其他菜品。在营销方面,利用App平台、O2O模式、手机下单、线上结账等,即时更新店内资讯,让更多都市白领们快速地享用到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
众说纷纭:一碗米粉如何“解乡愁”?
“桂林米粉细又长,白白嫩嫩实心肠,一头搭在侯山顶,一头连着桃花江。白天打浆手推磨,半夜榨粉把杆扛,衣裳湿透三五件,好比下河去洗凉。原汤米粉好开胃,冒热米粉多名堂,凉拌米粉好爽口,牛菜米粉一口汤,马肉米粉好味道,担子米粉满街香。”
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桂林童谣,唱出了桂林人对米粉的热爱。一直以来,不少人都想把桂林米粉带出去,天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桂林米粉出了桂林就不正宗”的“魔咒”似乎一直挥之不去。如何让桂林米粉产业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发展起来?以下是各界观点的摘录。
小江是明桂米粉负责销售、宣传的经理。他亲眼见证了连锁米粉店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明桂米粉为例,近几年来,在桂林市就有17家连锁店。“下一步我们还打算走出桂林市。但是目前最难的技术就是保鲜技术。”江经理说,今年年初,他们第一次尝试了将米粉、锅烧、卤水、牛肉以真空包装的方式投放市场。由于当时是春节,不少游客、返乡人士前来购买,1000份真空包装米粉被一抢而空。“每份真空包装的米粉中,包括了米粉、卤水、锅烧以及牛肉。消费者只需要拿回家稍加烹煮,即可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每份售价为160元左右,根据不同烹煮方式,大概可以做出14—24碗米粉。”江经理说。但是由于真空保鲜技术还不成熟,真空包装的米粉在常温下只能保存3天,冷藏情况下能保存7天。如果要长途运输,目前的真空包装技术还亟待改进。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保鲜技术也是制约桂林米粉“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像崇善米粉也在推广真空碗包装米粉,但主要是短途的运输。如果未来能够解决运输与保鲜的技术,桂林米粉走向世界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而来自官方的观点则是,米粉产业要发展,需“多角度认识,多层面关注,多举措发展”。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米粉店有2000多家,知名度高的桂林米粉品牌连锁企业有10余家,共有连锁店100余家,如日头火、崇善、同来馆、俏媳妇、阿牛嫂、明桂等米粉企业。2014年,桂林市约有4亿人次吃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产业年销售额近25亿元,其中,米粉店销售额15亿元以上,原材料和配料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根据《桂林米粉产业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提升计划(2015-2017年)》,从今年起到2017年,桂林市还要打造达标米粉店和星级米粉店320家,打造桂林米粉配送中心5家,打造桂林米粉厂5家,改造桂林米粉信息平台1家。力争到2020年,将桂林米粉打造成“百亿元产业”。
一连串的数据表明,桂林米粉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除了开发干米粉、简易包装米粉外,还可以开发米粉主题的一系列城市礼品、纪念品等。看到这里,或许不少人有疑问,米粉如何能成为“创意产品”?“天宫动漫”公司创意负责人宫奇的尝试,或许能提供一点灵感:从前几年起,他们就以动漫的方式,创作了桂林米粉的卡通动漫形象以及一系列的米粉玩偶衍生品,比如“米粉妹”和头顶卤蛋的“卤蛋君”,都很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而在阳朔县的“花一桥”米粉博物馆内,前来吃米粉的消费者可以边吃米粉,边参观这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私人性质“馆主”本身就热爱米粉文化,因此收集了不少关于米粉的书报以及制作米粉的工具。“消费者既可以在这里吃到桂林米粉,又能够了解米粉的历史、米粉的制作工艺,一举两得。”博物馆“馆长”说,自去年开馆以来“米粉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米粉的销量也随之大增。
深入挖掘和研究桂林米粉文化,也是桂林米粉能够“走出去”的关键。像前段时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半壁民国一碗粉》,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本书由25万字和100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发生的故事,是第一部专门为某种地方小吃立传、考据和书写编年史的大型书籍。书籍出版后,再度引发了一股“米粉热”,扩大了桂林米粉的知名度。
还有一种观点是,桂林米粉要“走出去”,不必太过纠结于“正宗与不正宗”。洋快餐也要适当地根据当地口味改良,才能保证市场。米粉本身就是很亲民的食品,价格方面也不宜过高,让人人都消费得起。只要口味适中、环境整洁,一定会有吸引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云波周文俊)12月8日下午,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在榕湖饭店会见厅会见了前来参加第九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的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副司...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