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年倾心帮扶 迎来一片新天地——— 兴安县南源村委在后盾单位定点帮扶下脱贫致富的故事

桂林日报 2014-08-06 08:40 大字

□本报记者文烨通讯员周玉祝

7月16日一大早,在兴安县兴安镇南源村到赵家岭的进村公路上,村民们挑的挑,挖的挖,忙着扩宽路基,一旁的铲车也在挥舞着“大铁臂”忙个不停……看着这喜人的劳动场景,村民李锡富笑得合不拢嘴地说:“很快,水泥路就通到我家大门口了,这多亏了县地税局的帮扶。”

出钱出力出思路,帮村帮屯帮群众。7年来,兴安县地税局先后指派4任指导员,到南源村委扶贫,做村里人,干村里事,用一片真情,在南源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7年修出7条致富路

走进南源村委,一幅和谐的新农村图景映入眼帘: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延伸至农家,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矗立在路旁,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入乡舍……

“自从结上了县地税局这门‘亲戚\’,我们新农村的路子就越走越宽。”提起兴安县地税局,南源村支书李胜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南源村委共有8个自然村,在兴安县地税局的帮扶下,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自然村通了水泥路,1个村庄正在修筑水泥路,并且每个村内的道路也都完成了硬化。”

他告诉记者,记得2007年第一任指导员来他们村的时候,那时村里刚好在修第一条水泥路,当时村里的想法是弄个3米宽水泥路能走就行。“不行,太窄了,以后肯定不适用。”当时的指导员蒋文峰重新规划整条路,将路加宽到4.5米,随后又从局里争取到70吨水泥帮扶修路,7年过去了,那条路质量一直都很好。

“我们作为帮扶后盾单位,主要是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搞好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兴安县地税局分管新农村建设的赵副局长说。该局特别选派了学建筑工程专业的蒋建华驻村指导,对整个村委的基础设施、道路硬化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已先后修了7条进村水泥路,总里程达14公里,保证了村民出行的方便。

修道路、建厕所、改善办公环境、做好城乡清洁……7年来,该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5万元。

热情帮扶帮出一个“富裕村”

在南源村委茨目头自然村,村民们正在葡萄园里拆开一个个袋子,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长势喜人。“过半个月,我们的葡萄就可以大量上市了。从目前的情势来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民唐朝辉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虽然兴安被誉为“南方的吐鲁番”,但是当时也仅有溶江才大面积种葡萄。“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南源村也发展种葡萄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葡萄种植,驻村指导员带村民去溶江参观,将技术人员请到南源村为大家上课。一开始村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为了让大家对种植葡萄有信心,兴安县地税局选了村民积极性高的茨目头自然村作为试点村,开始推广葡萄种植。2008年发动20户种植50亩,2009年发动80户种植200亩,到目前这个不到300人的村,种植葡萄已达800多亩。

“看到茨目头自然村的葡萄越种越好,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其他村的村民也开始慢慢学种起植葡萄来。到现在,全村委的葡萄种植面积已有1600多亩,年葡萄收入1500多万元。”南源村主任鲁成林说。

南源村养殖禾花鱼已有几百年历史,虽然有名,但是由于产量低一直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为了将禾花鱼的产业做大,该局引导村民成立禾花鱼协会,并将当地生产的禾花鱼形成品牌,最高峰时发展到整个村委养殖禾花鱼近2000亩,人均达1亩,由于有了品牌,禾花鱼的身价也大幅提高,烘干的禾花鱼达到150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全村委每年养殖禾花鱼的收入在160多万元。

在兴安县地税局7年的倾心帮扶下,现南源村委已被扶出一片新天地,成为当地一个名声在外的“富裕村”。

新闻推荐

积极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园地

□胡琳灵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积极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加强灵渠的保护、管理...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