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写错我名字的老人

桂林日报 2014-02-07 12:32 大字

□蒋育亮

近日,在重读冯骥才先生的古董《神鞭》,看得是心专神聚,津津有味。

1985年,《神鞭》改编成故事片,火爆了银幕。

2003年,《神鞭》再编连续剧,火热了荧屏。

如今《神鞭》仍然装在我心中,无法忘怀。

一条神鞭,甩了几十年,神气犹在;一部奇书,遍传几亿人,都知傻二。

冯骥才先生说:“我多想自己的作品变成一件真正的老古董。”其实,是不是老古董,读者们早已是心知肚明。

读着读着,我突然哑然一笑,想起我与冯老先生的一件趣事来。

那是2006年1月,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和海峰、胡健赶往天津拜访冯老先生。因为我们兴安县,打算在灵渠畔恢复“漓江书院”,想请一批名家前来讲学。第一位请来的,是余秋雨先生。余先生讲课的那日,风大雨大。我们别出心裁,自制了一把特大雨伞,矗立在灵渠铧嘴之上,让余先生端坐伞下,配以古色古香的桌椅,让余先生讲学。余先生雅兴极高,侃侃而谈。尽管大雨如注,但前来听讲学之人,络绎不绝。全国许多大报名刊,都给予了关注和报道,收获颇丰,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于是,我们下定决心,再请重量级的名人,前来讲学,力争把“漓江书院”打造成全国品牌。经过大家反复思考摸排筛选,最后锁定了冯老先生。我们担心,冯老先生名气大分量重,不那么容易请动。于是,在民间收集了一些瑶族苗族壮族的服饰,带给冯老先生。因为我们知道,冯老先生最钟爱民间艺术文化,在全力地挖掘、弘扬和传承。

赶到天津,大出意料。伟岸高大的冯老先生,和蔼可亲,没有丝毫的架子。亲自带我们参观他的书房画馆,给我们讲奇闻轶事,还坚持把我们带来的民族服饰搞个捐献活动,说是要永久留影纪念。我们当然乐意,都抢着往冯老先生身边靠。

当我们表明来意时,冯老先生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说,能去桂林,那也是我日思夜想的哦。他又说,我事多,先让他们排排时间,看安排在什么时间为好。听了,我们三人顿时嘴巴都笑歪了。

临离开时,我怯怯地说,冯老师,我很喜欢您的作品,特意带了几本您的书过来,能帮我签个名字吗?冯老望望我,爽朗一笑,行啊,那就签吧。随即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下,掏出了钢笔。我欣喜地将带来的几本书双手呈上。叫什么名字啊?冯老轻声问道。我格外惊喜,急忙拿出一张名片,递了过去。冯老瞄了一眼,便埋头签起书来。签完一本,冯老却突然“啊呀”一声,连声说,错了错了。我伸头一看,原来写成了“蒋有亮先生雅存”。冯老说,从我这里给你换一本,重新签吧!我赶忙说,挺好的,挺好的。冯老见我执意不换,于是在“有”字右底侧画上个圆圈,在下方写上“育字也”。然后落上了“冯骥才,2006元月”几个字。他抬头望望我,似乎在问,这样行不?我赶紧从冯老手里抢过书来,说了一大串的“好”字。冯老接着还为我们三人签了好些书。

时隔几年,我出差某城市,碰上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名歌唱家。我激动地主动向前搭讪,他侧头瞟我一眼,毫无表情,权当我不存在。尔后,经纪人将我一搡,喉咙里滚出一句话语,什么东西?那时,我的头脑中,很自然地浮现出冯老的形象来,拔凉拔凉的心脏,就有了暖意融融。

这时,我正端坐电脑前,手捧冯老写错我名字的那本书,心里美滋滋地盯紧了看。脑海中,又一次冒出了冯老那高大伟岸,和蔼可亲的光辉形象来。

已经年逾古稀的冯老,不知您如今一切可好?

新闻推荐

贪图便宜买报废车还未到家就闯祸了

本报讯(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张依)近日,兴安县法院审结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兴安县高尚镇一中年男子因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报废车,还未回到家就发生了重大交通...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