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十五载薪火相传 五十五年奋进不息

广西日报 2011-11-08 20:17 大字

栉风沐雨在屏风山下的桂林理工大学,集桂林山水之灵气,受华厦文明之润泽,经历了55年春华秋实,55载薪火相传,55年奋进不息,从名不见经传的中等专科学校一跃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理、文、管、经、法、农等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2011年11月11日,桂林理工大学迎来了她的55周年华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校55年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中,“桂工精神”已逐渐溶进了每个桂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情结和纽带,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桂工人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下,在学校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1997年6月,原国家教委专家组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桂工精神”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再次对“桂工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将“桂工精神”写进了评估意见。2005年,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党委决定将“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16个字作为“桂工精神”集中规范表述,使得“桂工精神”有了更为精炼明确的表达,也使得“桂工精神”更深地植根于每一个“桂工”人的心中。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桂林理工大学不断战胜艰难困苦,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并向着既定的目标勇敢迈进。

五十五载薪火相传,“桂工精神”奏响前行凯歌

1956年,正值年轻的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的火红年代,为满足祖国建设需要,培养紧缺的地矿类专业技术人才,国家重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在广西组建了桂林地质学校。同年11月,桂林地质学校在桂林宣告成立,随即招收第一批学生。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潮,学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勤奋求实,峥嵘跌宕,献身开拓,革新自强。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上,曾五改归属、十易校名,历经了跋涉、缔造的艰辛与坎坷,却信念始终如一、精神传承不止,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自强不息。这就是桂林理工大学的真实写照。

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所属行业的局限性,致使学校学科单一、专业面窄、社会需求萎缩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明显暴露出来,学校办学一度走入困境。有困难则有机遇,有机遇则有办法,有办法就有出路。凭藉“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开拓创新”这一“桂工精神”,桂工人及时抢抓学校更名与国家西部大开发两大历史机遇,经过对学科专业结构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调整,学校完成了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过渡的根本转变,让走进困境,步入低谷的桂工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

“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005年6月,学校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新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更名为大学”这一极富挑战性的“两申”目标。

5年来,学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体桂工人扎实工作,攻坚破难,学校走过了一条风雨兼程的艰苦奋斗之路、一条自强不息之路,奏响了一曲求真务实的凯歌,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新校区建设等各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突出成绩,顺利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顺利列入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学校跨越性的新发展,更为开创桂林理工大学光辉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望高山仰止,看流水不息。2009年11月,中国共产党桂林理工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了打基础、见成效、上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代又一代桂工人在半个多世纪中凭藉“桂工精神”,精心耕耘、励精图治、负重拼搏所收获的丰硕果实;所有这一切,也展示了桂林理工大学乘势而上、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的信念和决心。

五十五年奋进不息,“桂工精神”谱写今日辉煌

“海阔鸥击翔,风动一帆扬”。55年来,桂工人通过把对问题的回应与实际创造相结合,改革实践与探索规律相结合,传统优势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催生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发展新理念,并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搏击与竞争,学校办学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名师汇聚,引领着执着进取的桂工人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使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可靠保证。桂林理工大学毫不松懈地致力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1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0多人,22名教授被国内重点院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2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骨干教师4人,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部级“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5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42人,自治区八桂学者2人、自治区特聘专家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0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7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5人,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2人;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讲座教授5人,客座教授140余人,其中有多位长江学者和两院院士。

入选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的周国清教授,引进于美国老道明大学。他长期致力于研究不同平台、不同传感器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理论、数据处理算法和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在智能地球观测卫星网系统、无人机视频流实时处理等方面有创造性成果。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环境工程中心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土木工程建筑健康检测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高分子复合材料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旅游管理学科创新团队、统计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先后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杨建文教授、朱义年教授、李正良教授、方亮教授先后被聘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八桂学者”,刘天西教授、王金叶教授、吴群英教授被聘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

学科品牌,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科强则学校兴”。桂林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根本”的原则,把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依靠传统优势学科,主动调整服务面向,加大学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高地。根据广西有色金属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丰富和各种地质灾害频发等特点,强固了一批基础厚、实力强的传统优势学科,并依托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利用交叉学科,打造特色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资源、环境、材料、土木、管理、旅游等学科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有色金属开发和利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旅游规划等为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工、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群,拓展和创建了一批或在广西领先,或为广西独有并具有强大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3个学科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支撑学科;已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硕士(MTA)3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已经获得1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土木工程、旅游管理、市政工程7个学科为广西重点学科;还有3个广西精品专业、重点专业,16个广西优质专业,10项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学校依靠这些优势学科和专业,还构筑了一批具有浓厚特色的高层次优质平台。学校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 已建设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建设。此外,学校还有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区域性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广西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

这些优势品牌学科专业及优质创新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内涵,打造了一批教学改革的精品

桂林理工大学办学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的宗旨,切实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活动;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教师潜心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在实施国家教育和财政部门启动的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名列广西前茅,在国内高校中也属成绩优良):资源勘查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地质学》、《测量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普通化学》4门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其数量名列广西高校第一,其中,《基础地质学》是广西获得的首门本科精品课程;《管理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基础地质、水污染控制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环境工程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此外,有8个广西教学团队,29门广西本科精品课程,7个广西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2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仅2009年,就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主编、出版教材100多部,其中获国家级奖3本,获省部级奖27本;9本教材评选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在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一直位居广西高校前列,其中多个课件还获得最佳技术实现奖、最佳教学设计奖等奖项。

就是靠稳健扎实的内涵建设打造出的精品项目,使桂林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质量立校,培养了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己任,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所培养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社会称赞。

学校办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注重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把质量提升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理念、思路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反映,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7届比赛总分名列广西高校第一,连续7届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并连续被确定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唯一发起单位,在全国和全区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地质技能、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工程训练综合能力、英语大赛、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等竞赛中成绩卓著。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广西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此外,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两项校园文化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区)级体育比赛成绩喜人,共获奖100多项。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熏陶和提高。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中,雁山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活动周等已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

最动人的乐章来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全体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0%以上,连续5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荣获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首次获此殊荣的129所高校之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桂林理工大学就是凭着这样一个全面发展而又独具特色的平台,把一批批桂工学子,送向全区,送向全国,送向世界,送到了各行各业的舞台上,也因此成就了一批意气风华、出类拔萃的学子。

科技创新,交出了服务地方的优秀答卷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围绕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修订科技考核、奖励办法,整合学科科研力量,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承揽高级别和有影响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

学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还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50余项,其中,2007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的总数名列广西高校第一;2010年获全区唯一1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区5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承担国家“973”前期专项、“863”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150项,其中,2011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达52项,经费达2487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获专利授权150余项,连续5年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区高校前两名,多次被评为广西专利申请先进单位;80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及广西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大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中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地质工程、环境、材料、管理、旅游等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承担的应用型研究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达1400多项,占科研项目总数的88%以上,科研经费占科研总经费的90%以上。

赵艳林教授主持研究的“裂土在多雨炎热环境下的工程性状与灾变机理”项目获得2010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广西裂土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裂土的胀缩机理及毛细循环滞回模型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应用到土木、交通、水利等多个工程领域,为广西地区涉裂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吴伯麟教授主持完成的“低成本制造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原料及微晶刚玉陶瓷技术”项目,所制成的瓷球耐磨性优于世界上最好的同类产品的200倍。其成果在武钢已建立了年产5千吨无软团聚亚微米α-Al2O3原料及千吨以上微晶氧化铝陶瓷的生产线,使我国产值约30~50亿元人民币的耐火材料更新换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平教授主持研究的“水泥绿色制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集成与工业化应用”成果,代表着先进水泥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科技进步和材料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在全国22个省区的30多条水泥绿色生产线、280余条水泥和废渣矿粉生产线推广应用。已生产绿色生态水泥1680万吨,消化利用工业废渣1180万吨,累计实现CO2减排250万吨、节电6720万kWh。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该成果获2010年度广西科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张学洪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桂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示范”,通过技术攻关和工程规模的示范研究,使示范区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促进桃花江流域形成良性的水生态循环机制。该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由其率领的科研团队完成污水治理工程数十项;对桂林市50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为桂林市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高排放标准氧化沟处理流程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

在资源勘探领域,罗先熔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地球电化学找矿研究。他的“不同类型覆盖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快速定位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成果,已在我国18个省的20多个矿区外围找到了40余个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电化学综合异常靶区,并承担了中澳政府间合作找矿项目。这是学校科研工作成功走入国际科研合作行列的又一例证。

已探明新增砂锡矿储量760多万吨的“广西南丹大厂铜坑矿区砂锡矿资源评价”项目,潜在经济价值1000多亿元;“广西佛子冲矿田地物化综合信息深部找矿预测研究”,探明新增铅锌矿石资源量6000万吨;“广西横县泰富金矿二轮找矿研究”,探明新增黄金储量10吨以上。主持完成上述项目研究的是宋慈安教授和欧阳成甫教授。

在环境工程领域,由刘康怀教授自行开发设计的“味精废水处理新工艺试验研究与应用”新工艺,被南宁味精厂采用,在解决废水污染的同时,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材料科学领域,韦春教授利用广西优势资源剑麻纤维,制备了剑麻纤维增强的耐摩擦高分子复合材料,其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973前期项目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并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广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评估200多项。其中,陈学军教授主持完成的“桂林市岩溶塌陷危险性研究”项目成果获得200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广西恭城、平乐、灌阳、鹿寨等县20多个乡镇870多个自然村的村镇规划设计编制,为广西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领域,程道品教授主持研究的广西《资源县资江-八角寨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兴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等20多项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对地方经济建设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在管理科学领域,由周永生教授主持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桂林)绩效管理提升”项目对该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优化,理顺了管理流程,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考核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邀请,学校立即派出技术专家组赶赴灾区,对灾区的公民用建筑进行了安全排查和检测,出色完成了上级和当地政府交给的房屋安全等级评测任务,受到灾区政府的高度赞誉,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学校主动、积极服务地方,尤其是服务、支持、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先后与北海市人民政府、防城港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还与桂林市签订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同,负责桂林市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修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2008年10月,与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联合开展广西有色及贵金属矿产勘查与开发。2008年12月,与鱼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并合作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双方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泥节能技术和建材行业减排技术等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后还与中亚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剑麻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等签订科技教育合作协议或建立产-学-研基地。

注重思政教育,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气象

桂林理工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为切入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育人为本,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这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思想保证。如今,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党的组织坚强有力,精神文明硕果累累,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后勤服务优质高效,校园管理和谐平安。

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绿色大学”、“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学校”和“卫生学校”、“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党委连续荣获“广西高校‘党在我心中\’主题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8个基层党组织荣获“广西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学校党校被自治区高校工委授予“广西高校优秀党校”。

学校多次被评为广西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优秀单位。“漓江春雨”思政主题网站的“张副书记答学生问”栏目是“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赵君教授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论》荣获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

全校师生互助友爱蔚然成风。本着“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原则,学校对贫困生采取了“奖、贷、勤、补、缓、减、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了具有“桂工”特色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取得良好成效。

校园扩展,四校区传承着“桂工精神”

走进“十一五”,桂林理工大学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校园面积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满足学校中长期发展需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科学论证,学校决定在位于桂林市区南郊的雁山建设新校区。学校党委和行政团结带领全体桂工人,凭藉“桂工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在土木工程、测量、规划、地质勘探、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特有实力和技术优势,仅用1年零9个月的时间就使一个现代化园林生态学府以其隽永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创造了广西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奇迹”。雁山校区一期工程建设能够按预定工期圆满完成,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学科实力与专业水准。如今走进雁山校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和靓丽有序的篮球场、宽阔的田径运动场等设施,令人如沐春风,美丽的校园也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风景线,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精神气质。

2010年,桂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教育要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为新晋的国门城市崇左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扶绥建设空港校区的设想并努力实践。空港校区一期建设项目自2010年9月正式签约落户扶绥,2011年3月份破土动工,到9月已入住新生2400多人。空港校区一期工程的落成启用,揭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它不仅使学校办学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展了办学空间。

如今的桂林理工大学,拥有着屏风、雁山、南宁空港、南宁安吉4个美丽的校园,学习、工作、生活条件都得到极大的改善,“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这一“桂工精神”也在4个校区得以传承和弘扬,师生们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创造新的业绩的广阔道路上。

胸有鲲鹏志,御风可冲天!放眼当前,桂林理工大学生机勃勃,犹如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金光万丈,充满希望;展望未来,桂林理工大学任重道远,犹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五十五周年华诞,是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创造美好未来的新起点!敞开胸怀,把四面的来风迎进来;敞开胸怀,站在高山之巅才能放眼天外。这就是桂工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了一支富有“桂工精神”的队伍,拥有了一批充满朝气而又情深意重的学子,桂林理工大学必将前程似锦,风光无限,在肩负使命走向未来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新闻推荐

多道绿色防线 护我美丽西江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广西工程项目综述

本报记者谢彩文本报通讯员陆志星张雷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规划最近下发,建设工程涉及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六省区,尊西江流域为“母亲河”、占珠江流域近半面积的广西,纳入...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