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牵涉到清代桂林首富的粤西盐商案
张宝《桂林泊棹》局部。客舟商船停泊江岸,沿江屋宇为腰街(今滨江南路定桂门码头一带)。昔日腰街是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广西最大的盐行“李念德”商号坐落其间。
■林志捷
道光四年,一份弹劾广西不法盐商的奏折呈到道光帝案头,举报者指李氏兄弟为广西最大私盐贩子,爆出一起震动朝廷的“粤西盐商案”。
食盐改包,行踪诡秘
明清时期,今桂林滨江路南北两段的建筑物,原是桂林古城东墙城垣,城外两条商街贯穿南北,以今解放桥西岸为中心,往北,为盐街、行春门街,往南,为腰街。榕江下来的船舶称“上水船”,主要运输竹木劈柴、木炭、大米、山货,桂江逆流而来的谓“下水船”,杂货、食盐、土特产品及朝廷贡品在这里中转。各地商人、水手、纤夫、脚夫集中;餐馆、酒馆、马肉米粉店、茶馆、烟馆遍布各条街巷;担子米粉小贩更是云集街头。两湖会馆、广东会馆、八旗会馆、浙江会馆、江南会馆等及其祠庙戏台不断建立起来——— 滨江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凭借一江水运托起沿江数百年繁荣。
盐运是明清两代商帮最大牟利的渠道,广西食盐主要来自广东沿海,由梧州入桂的盐船经西江、桂江逆流而上,停泊水东门外。嘉庆道光年间,最大的盐运码头不在行春门外的盐街,而在今滨江南路定桂门码头处,当年称之为“三圣庙”码头。
一艘艘上水船在码头靠岸,脚夫们肩挑手提,将大包大包的食盐搬运上岸,囤入“李念德”商号的仓库。仓库里,一片忙碌。工人们将150斤重一包的成品食盐袋拆开,分装为50斤重的小包。重新码堆,再搬运到上水船上,运往兴安、全州。这一幕幕看似寻常的场景,却要紧闭门扉,秘密拆分,上船也要在夜间,悄声无息地搬运。因为一旦被好事的看见,举报,官方查究下来必是重罪。
原来,清廷为杜绝在食盐贩运中出现掉包掺假或加入私盐偷税,对食盐包装实行标准化管理,食盐分包运输,即是违法行为。
半城园林,经费何来
清代嘉道年间,桂林城内大兴私家园林,仅榕湖周边就有一连串花园别墅。如今桂林机关幼儿园到静观茗楼一带,有画家罗辰家的“芙蓉池馆”;一水之隔的今桂林榕湖美术馆周边,则有李宗瀚为奉养其生父李秉礼兴建的“湖西庄”。李家的园林不止一处,除“湖西庄”外,李宗瀚还另建有“拓园”、“湖东楼”、“云林山馆”,其父李秉礼则建有“我园”、“湘南别墅”,他叔叔李秉绶建有“环碧园”、“招隐园”、“樱桃园”,其中“环碧园”更是规模巨大——— 包含了现在的木龙湖公园大部分地盘水域。当年李家这些园林均具一定规模,而散布于城中各处的别馆小筑,遍布半个桂林城。
李氏家族在当时有“一门风雅”之称。清代《粤西先哲书画集序》、《墨林今话》、《清史列传》等都载有李氏一族的艺术成就。李家次子李秉礼善诗词,四子李秉钺工篆隶善山水,五子李秉铨善篆隶写墨兰,六子李秉绶尤擅画梅竹。孙辈李宗瀚的书法是李家的一绝;李宗涵工花竹、翎毛;儿李宗桂竹石亦佳。其中尤以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现在桂林虞山韶音洞、叠彩山风洞、伏波山还珠洞、普陀山七星岩口保存有兰竹图等摩崖石刻,为桂林石刻中的珍品,都是李氏一族的作品。
然而,仅凭一管湖笔,便能画出偌大一份家产基业?有清一代,职业画家真的就那么富有吗?即便是同时代名震天下的“扬州八怪”,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家底殷实,难撑奢华
诚然,李氏家底殷实,兄弟是富二代出生。其父李宜民(1704-1798),字丹臣,康熙末年“携笔一支、伞一柄”,离开故乡江西临川,来到桂林,起初只是替人代写文字书信为生。
清初盐业管理沿袭明制,官府包办盐业产销。乾隆末年朝廷削减盐价,运输成本增加了,官运开始出现亏空。乾隆三十二年(1767),户部“覆准广西省临桂等三十八埠官运埠盐改招商办”,李宜民获得了代理官府督理梧州盐业的美差(广西食盐主要来源于广东,梧州是粤盐入桂的第一站),以“李念德”为“商名”(即商家字号),承办盐业,他经营的“临全埠”经营范围涵盖桂林、平乐两府十一埠。占广西全省所属盐埠的六分之一,而所销盐引则占广西全省盐引的28%,“年额饷课得通纲七分之一”,是两广销引、完课最多的重要商埠,李宜民由此一跃成为广西巨富。
那么,李宜民留下的遗产,能支撑子孙大兴土木吗?应该不可能。李宜民生前乐善好施,捐款建学校、修桥梁、筑庙宇,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建豪宅的记录,在桂林口碑极好。
李宜民子嗣繁多,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娶了几房姨太太,只知道到嘉庆三年(1798)这位老寿星仙逝时,已经是九十五高寿。老先生身体寻常健康,第六子李秉绶诞生时,李宜民已经过了八十大寿。五年之后,七少爷李秉文诞生,又过了两年,还添了八少爷李秉为,同时,孙辈繁衍……如此庞大的家族,遗产分配下去,各人到手的银两自然有限。而史载其后人大多善工书画。有道是坐吃山空,有遗产维持,李氏兄弟单靠诗书画勉强糊口还说得过去,大规模兴建园林就不可能了。
那么,李氏兄弟大建园林的银子从哪里来的?
私盐大案,震动朝廷
实际上,李氏家族后人不会坐吃山空,他们敛财的手段是卖盐。
乾隆五十五年(1790),李宜民87岁时,招侄儿李秉裁来到广西,直接担任“督梧州盐埠”的职责。乾隆五十九年(1794),李宜民三子李秉睿协助90高龄的父亲督理临全盐务。嘉庆三年(1798),李宜民病逝,李秉睿“仍以其父李念德商名输斥广东临全埠额引”。除了李秉睿,李宜民次子秉礼、六子秉绶也继承了父亲的盐业衣钵。
道光四年,一份弹劾广西不法盐商的奏折呈到道光帝案头,举报者指李氏兄弟为广西最大私盐贩子,爆出一起震动朝廷的“粤西盐商案”。
这年四月,御史周贻徽上奏道光帝,指控粤西盐商李秉礼、李秉绶,以商名“李念德”的名字开设盐埠纳课贩盐,设店行私长达二十年。自嘉庆十年,李家在桂林所属全州柳浦地方(今全州县庙头镇白果村委柳浦村,清代设有柳浦巡检司)以公记字号开立盐厂,每岁赴广东贩盐时于正项额引外,夹带私盐数倍,运至桂林省城东门外腰街地方(在清代桂林盐行街以北,今滨江南路)改包。改包后每包重50斤,总数有200余万包,专发柳浦盐厂,销给湖南来的私盐贩子。
李家的盐厂内除有贮盐仓库外,另设有床铺房八间,并设永濮银号收兑银钱,以至于从湖南来的贩盐大船小担载运不绝。全州城内原设盐埠行销引盐(官盐),柳浦离州城八十里,而往北二十里即到湖南东安县界,此处亦非粤盐引地,居民不满百户,何以能用200余万包之盐?柳浦地方居民仅数十家,也消耗不了如许之盐。且粤东之盐运往桂林仅止梧州平乐一路,非他省四通八达可比,又为何如此数量之私盐能通过道道关卡?再者,李秉礼兄弟贩私并非无人揭发,当地官府为何不加查禁?嘉庆年间,经知州刘承志等缉获私盐,设法消弭。衿民唐锡等先后告发。地方官只将原告威吓,令出不愿终讼甘结。承审官并未将被告传质。官府为何包庇李家?凡此疑问之答案,是因李秉礼的儿子,是正告假在家乡修养的原任左副都御史李宗瀚,李秉绶为其胞叔。广西历任地方官,不是李家的年谊世交,即是同乡亲戚,官府碍于情面不肯彻底清查,所以老百姓屡次告发,最后都不了了之。
周贻徽对李氏兄弟的指控,每一条都够重罪。道光看了周贻徽的奏折,龙颜大怒,当即颁下圣谕,指令两广总督着交阮元、会同广西巡抚康绍镛,秉公确查。假如李家盐商等确实有夹带私盐、贿赂官员,掩盖罪证的事情,马上严参治罪……
总督是两广最高官员,巡抚是广西最高官员,如此高级别调查商业案件,在广西历史上属仅见。
新闻推荐
10日16:45,市民蒋先生拨打晚报热线:前两个月我在全州县办了个残疾证,今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他说国家对于我这类的残疾人有补贴,跟我要银行账号要给我打钱,后来...
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