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用生命播撒光明
?王静通讯员 邓惠文摄
?王静在尼日尔为患者义诊 通讯员马平克摄
?王静在科室检查病历 (市妇儿医院供图)
援非时,王静与当地孩子在一起。通讯员马平克摄
他是一名眼科医生,待病人如亲人,曾响应国家号召赴尼日尔开展两年医疗援助服务,帮助2318名患者重见光明;他17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最终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医者仁心激励感召着广大医护人员
□本报记者徐莹波
“我这几天给王静医生打了10多个电话,想咨询眼睛疾病问题,可他的手机一直打不通,怎么才能找到他?”6月19日,灵川患者莫润发致电市妇女儿童医院热线时问。
“王静医生走了,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我可以帮您联系其他医生。”电话那头接线员回答,声音有些哽咽。
“什么时候走的?怎么可能,他的身体好像很好啊!”莫润发有些激动了。
“5月26日上午查房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28日走的。”接线员说。
近段时间,像莫润发一样通过医院热线寻找王静医生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是王静生前救治的患者。6月19日下午,莫润发等人自发组织起来,在市妇女儿童医院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思会,悼念王静。王静的突然离去,让他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医生。
日前,记者来到市妇女儿童医院,听医生和患者们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好医生王静生前的故事。
“他是我见过最细心的医生,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王静出生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塔坪村。从小他就特别喜欢医生这个职业。199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医科大学,年年荣获奖学金。
1998年7月,王静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原桂林地区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前身)工作,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王静是我见过的最细心的医生,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78岁的毛遂忠与王静算是忘年之交,他回忆起王静时不禁泪如雨下。
2000年,毛遂忠因患有眼底神经血管硬化住进了改名后桂林市博爱医院,视力仅有0.03,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才能保住并恢复视力。他说:“那次手术后,我在医院住了64天,那时王静并不是我的主管医师,但他天天都来看我、照顾我,还经常帮我去买盒饭,像亲人一样照顾我。”
出院后,毛遂忠认了这个年轻的医生做“小兄弟”,还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诗集作纪念。
毛遂忠每年都要到该院进行15天的康复治疗,只要他一来,王静工作再忙都会来看他,照顾他。随着王静医疗经验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成熟,2007年,毛遂忠的主管医师把毛遂忠转交给他负责。“这几年,我的视力还能勉强维持,多亏了他。”毛遂忠说。
“我妈妈得了青光眼、白内障,陪她住院期间我认识了王静。”52岁的莫润发谈及王静时赞不绝口,“他很有礼貌,很耐心,看病很认真。妈妈接受手术后夸他技术好,手术时一点不痛。可他这么年轻怎么就走了呢?”
“他说,病历要下班写,上班多去病房转转,与患者交流”
在医院的眼科,王静与病历的故事早已成为一段佳话。
作为医生,日常工作中有一项是写病历。“过去是手写,现在是输入电脑。”王静的徒弟揭静说,“我们完成工作后一有时间就写病历,这样下班后可以马上回家。但王老师却说,病历要下班写,上班有时间要多去病房转转,多与患者交流。”
王静总是利用工余时间写病历,甚至结婚前一天也不例外。医院五官科主任文玉民回忆说:“2003年10月6日结婚前一天,王静还跑到科室探望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再拿着一堆病历回家写。”
“平时他带病历回家写,我没有意见,但结婚前一天还这样,我有点接受不了,就说了他几句,他笑着说了声抱歉,就继续埋头写。”王静的妻子唐荣姣说,她也是医院的医生,她爱上王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敬业。
“王静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敬业精神。”文玉民是王静的师傅,王静的突然离去让他感到非常揪心。
文玉民回忆,2008年年初,桂林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当年2月初的一天凌晨1点多,眼科急诊医生接诊了一名来自兴安的少年,他被鞭炮炸伤了眼睛,导致眼角膜破裂。接诊医生刚入院不长,她就电话咨询王静如何处理。忙碌了一天的王静此时刚睡下,但他立刻说“我马上到医院帮他做手术。”
20分钟后,王静开着电动车来到医院,一进医院,他立即帮患者检查,然后安排手术,及时为患者缝合治疗。后来,这名少年视力恢复良好。
“按照医院惯例,眼科一般不安排夜间手术,急诊医生接诊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后,如患者无生命危险,主治医生可推迟到白天手术。当然,对患者来说,肯定是越早手术恢复越好。”文玉民说,眼科是五官科所属科室,住院病人多,作为骨干,王静工作量特别大,当天他已经连续做了10多台手术,夜间还来医院加班为病人做手术。
“王静还是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医院这几年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只要他休息,一定都参加。”王静所在医院第五党支部书记李洁说,除了王静援非的两年时间,这些年王静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义诊活动有50多次,义诊患者超过2000人。
援非两年,他帮助尼日尔2318人重见光明
尼日尔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医疗技术落后,医护人员严重缺乏。2012年,王静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援非行动,成为中国援尼日尔第17批医疗队队员。
“我愿意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帮助更多患者。”这批医疗队分为三个医疗点,在分配时,王静主动向领队提出了上述要求。领队将他分配到津德尔地区医疗点。
津德尔是尼日尔最贫困的地区,由于靠近沙漠,白天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水、电都无法正常供应。由于公共卫生落后,当地艾滋病、疟疾、流脑、霍乱等疾病流行。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城市紧靠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有武装分子经常袭击村庄、掠夺村民。
“当地工作环境十分恶劣,随时都有染上疾病或被绑架的风险。”与王静同批赴非、津德尔医疗点负责人马平克医生回忆,“这里气温太高,又经常停电,电扇也用不了,蚊子又多,很容易传染疟疾。”
在抵达津德尔几周后,王静不幸患上疟疾,持续高热不退,他自行服用从桂林带去的一些药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得到缓解,又投入到工作中。他所在的津德尔医院虽然是国家医院,但医疗设备匮乏陈旧,缺医少药,许多患者长期得不到治疗;当地紫外线较强烈,老年白内障患者数量非常多,每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据马平克统计,在援非两年里,王静累计在门诊接诊患者6000多人次,为2318名患者实施手术,无一例失败,成功地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为了帮助更多患者,工作之余,王静和队友多次离开津德尔市区到乡间开展义诊。
马平克说,在津德尔下乡义诊,最令人恐惧的不是传染病,而是“恐怖分子”和“绑架”,可以说是提着脑袋去的。平时在市区,大家休息时都躲在宿舍不敢外出,但每次下乡义诊,王静总是第一个报名。
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生前曾计划捐献器官
“王医师昏倒了,快来救他!”5月26日上午9点,眼科病房的几位病人大声呼救着。当时王静在眼科病房查房,突然倒下。
退休老师郑福民是呼救的病人之一,他回忆说:“26日上午9点,他来病房为我检查时说‘不错,眼压降下来了,再继续治疗\’。然后,他又与旁边的一位病人家属谈手术的准备情况,说着说着,就突然倒地了。”
医生和护士赶来为王静开展心肺复苏急救,随后将他送进了重症科,多位院外知名专家一同会诊,希望把王静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奇迹终究没有发生。5月28日凌晨2点20分,王静走了,生命定格在42岁,永远倒在了他最爱的工作岗位上。
“5月25日晚上,我和王静一起去他表弟家吃饭,他没有任何异常的地方。他的死因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此前没有任何征兆,可能是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诱发的。”唐荣姣流着泪说。
唐荣姣说,王静工作忙,平时总没什么时间陪她和儿子,前两年去援非就更没时间了。去年11月,援非工作结束后,他回到桂林,按照国家规定,他可以享受两个月的假期,可是他又去上班了。
“眼科病人多,人员紧缺,王静知道后主动向医院申请取消假期,回到岗位。”唐荣姣说,我跟他说过几次要出去玩一下,放松一下,他都说好,但计划的日子临近时,他又到医院上班、加班。每次他都说“熬过这两个月,科室就没那么忙了,我们可以休假出去玩”,却一直没兑现。现在是永远无法兑现了。
唐荣姣还告诉记者:“王静在生前曾提起,如果他不幸发生意外,就把器官捐给其他人使用。我本来想为他完成这个心愿,遗憾的是,他因病情过重,导致身体各个器官衰竭,失去了移植机会。”
5月30日,市卫计委、市妇女儿童医院为王静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医院对王静的评价是:“他工作十几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如天使般无私地将幸福和光明带给了每一位患者。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唐荣姣说:“我会坚强地活下去,把孩子带大。以后我会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位侠骨仁心的天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蒋运来蒋妮娜)近年来,全州县绍水镇紧紧抓住“兴产业”三个字,做好“田间地头”这篇文章,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领广大农民利用自身条件勤劳致富。...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