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王”的半世“蜂情”
冬日的桂北,满山松树的青翠掩盖了冬天的足迹。在一棵松树脚下,一个衣着单薄的清瘦老人两脚踩在陡峭的山腰,把身体贴在地上,一手抓住一根树藤,一手伸进树洞里,不一会儿,一块块还滳着蜜汁的蜂巢被采出洞来。随后,老人从洞中捞了一把野蜂放在随身的竹篓里,顿时,野蜂倾巢而出,围着他嗡嗡快速飞舞着,场面甚是吓人,但老人依然淡定地把头伸向洞口,然后轻轻吹了一口烟,乱舞的野蜂顿时乖乖地进了竹篓,抱成了团。在一个冬日的中午,记者目睹了荔浦县东昌镇盘村的“野蜂王”苏良学野外捉蜂的一幕。
五十一载“蜂情”
80岁的苏良学,一头银发,开朗健康。从事养蜂业已有51年了,由于擅长捕捉野蜂,在当地有“野蜂王”之称。一谈到蜜蜂,老人总是很兴奋,滔滔不绝,“我1964年就开始养蜂了,平南县、贺州市八步区周边地区到处去过”。
苏良学年轻时做过铁路工人,有一次在全州县看到有人驯养野中华蜜蜂,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荔浦县东昌镇盘瑶村,开始钻研养蜂,没想到一下沉迷了51年。他一生最爱的就是养蜜蜂,蜜蜂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多箱。他的养蜂书籍、蜡刀、蜂房模具、采蜜桶、蜂箱等都有了40年以上的印记。
老苏育有6个子女,孩子们都是他的养蜂小助手。曾经,13岁的大儿子被他留在深山里充当了两年的守蜂员,再小些的孩子则是每星期翻山越岭地给哥哥送粮食。并且每天放学后,负责观察蜜蜂走向,身边随时备好水和泥沙,一旦发现蜜蜂逃走,马上关蜂箱,用水和泥沙向空中抛洒,迫使蜜蜂降落,并跟踪它们降落的位置。因此,孩子们经常被蜂蜇。说到这些,老苏很难过,因为自己的喜好,亏欠了孩子们。也许是小时候被蜂吓怕了,没有一个孩子继续自己的养蜂事业。为此,老人也甚感遗憾。
野蜂的“老朋友”
当问及老人如何扩大蜂源时,“山上装呀!只要他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一旁的老伴抢着道。老苏只是“呵呵”地笑,并没否认。由于长期与蜂亲密接触,老苏对蜂的习性了如指掌,掌握了一整套野外捉蜂的本领。能够驯养的蜜蜂一般都是中华蜜蜂中的成年蜂,幼蜂容易逃跑,当蜂源不足时,他就到山上转悠,根据地形地貌、植被、空气湿度等,就能大致判断是否有野蜂。然后在附近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为野蜂筑巢,并放置一些自己制作的能吸引野蜂的物品。几天后,就能引来野蜂安家落户。在引蜂过程中,老苏经常上山观察野蜂,有时一天要爬几个山头。“其实不用天天去的,他偏爱去,看到蜜蜂在,他才安心”,儿子很无奈。由于年纪大了,家里开始反对老人上山装野蜂。但他并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村里人知道他爱蜂如子,一旦发现野蜂群,就会跑来告诉他,每次他只是把蜂拿走,蜂蜜留给报信人。前段时间,他为了跟踪一群野蜂,翻过了四个山头,耗费了一整天,把蜂背到家里后,人都快虚脱了。
记者看他麻利地把野蜂倒进蜂箱里,飞舞的野蜂并没有蜇他。“整天与它们接触,我的气味它们都熟悉了,就像老朋友一样”,苏良学自豪地笑道。想到他在山上或抓或捧野蜂的情景,真的令人信服。
蜜再少也不能让人空手而归
老苏喜欢自由,何时采蜜、捉蜂全凭自己掌控。养蜂完全是他的兴趣,就算你跟他预定蜂蜜也很难如愿。为了能买到苏良学老人的蜂蜜,就有人开始推算他何时采蜜,以便及时赶到他家里抢购蜂蜜。他采下的蜂蜜总留不过两天,但他的蜜缸却永远保持不干,老人讲蜜再少也不能让人空手而归。
51年来的蜂缘,老人与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他都会留下部分蜂蜜,再贵也不卖,留到花荒时喂养“好朋友们”。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通讯员 苏凤琼/摄影报道
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