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日起全国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 多一天假期添十分精彩

桂林日报 2019-09-24 12:45 大字

上世纪90年代,七星公园里的儿童游乐园是众多桂林市民阖家出游的首选目的地。资料图片

1996年2月24日,市民庞铁坚一家在星期六这天来到建成不久的两江国际机场参观。庞铁坚供图

2017年6月24日,参加周末团建活动的人走在漓江边的绿色步道上,心情愉悦。记者唐侃摄

2017年4月23日,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桂林图书馆榕湖分部的少儿阅览室里读书。周末,桂林的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到图书馆或书店借书、买书、读书,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家长自己也可以充充电。记者何平江摄

2015年6月20日,在秀峰区丽君街道办设立的广西首个公益晚托班,一位志愿者老师利用周末时间给孩子们教授小提琴演奏技法。记者何平江摄

2018年10月4日,游客们从状元及第的城门下走过。桂林拥有深厚的人文气息,再加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所带来的优美城市环境,国庆假期,众多中外游客把这里当作首选旅游目的地。记者唐艳兰摄

2019年9月,市民小张小赵夫妻带着儿子去到南山牧场度周末。张建明摄

大事件

1994年以前:我国法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每个星期要工作6天,只有一天休息。

1994年2月3日,国务院规定,从当年的3月1日起实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即“1+2”休假制度。规定为“中国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从3月1日起第一周星期六、星期日为休息日,第二周星期日为休息日,依此循环”。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该规定明确自1995年5月1日起,在全国职工中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新工时制度。1995年5月1日施行有困难的企业,可以适当延期,最迟应当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天为休息日。

□本报记者陈娟

我国从1995年5月起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双休日正式走进人们生活。这之后,时光已悄然流逝了24年。

与全国人民一样,“多一天的休息”没有让桂林人变懒,而是让桂林人在工作更高效的同时还更会生活;另一方面,双休日激活了桂林和周边城市老百姓的旅游和日常消费需求,更好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第三产业尤其桂林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和升级换代。

尊重休息权利满足休闲需求,双休日诞生,中国告别一个历史

1995年3月25日,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王俊杰从当天的《桂林日报》一版读到了令人兴奋的消息,时任总理李鹏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74号》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在全国职工中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新工时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天为休息日。

如今已是桂林市工会基层组织工作部部长的王俊杰回忆,听到这个消息他和身边的人都是欢呼雀跃,甚至还有人惊呼:“中国将告别一个历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颁布实行新的工时制度,当然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在王俊杰看来,“新工时制度的制定与实行,跟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劳动时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相关联的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干部职工的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至10小时。至于每周工作多少天,这一文件并没有涉及。于是之前每周工作6天的制度很自然地沿用了下来。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大干快上成了当时的主旋律,不要报酬,自觉自愿地加班、义务劳动在当时相当普遍。

不少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作,记得周末经常参加“义务劳动日”,很少有休闲活动和休闲时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熟悉的还是“战斗的星期天”,虽然星期天的休息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是一天时间,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要照顾老幼、要做家务,时间仍然是相当紧张的。

按照国际经验,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工时制度安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释放出更多潜力,新工时制度因此有了推行的契机。

早在1979年1月,联合国召开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筹备会,中国报告的起草人、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胡平来到了纽约。胡平每天马不停蹄地参加会议,但星期五整个下午,却无任何会议安排。他觉得非常奇怪,经咨询他了解到,联合国实行双休制,周六、周日休息,周五下午一般不安排会议,也不提供会场和同声传译服务。

这对于胡平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他总是十分留心其他国家的工时制度,常假装不经意地向人打探:“你们周末打算做什么?”经过深入调研,他渐渐了解到,五天工作制是国际惯例,也是时代潮流。

胡平后来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等同志的支持下,1986年5月,该中心成立“缩短工时课题组”,开始正式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了多种调查问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但增加一天休息”中,你选择哪一个?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课题组一开始认为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增加一天工资”,但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80%以上的调研对象选择了“增加一天休息”。

课题组最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决策层提出了报告,报告的亮点是把五天工作制的意义概括归纳为“低成本高效率地控制内需”,这一充满经济学智慧的提法具体是指“缩短工时将带来第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等有利影响”。

当时的劳动部在比较研究了国外工时相关情况后,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缩短一天工时”和“缩减半天工时”两种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更细致研究最终形成了隔周五天的方案。1994年2月3日,第146号国务院令发布,规定国家实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44小时的工时制度,自当年3月1日起实施,通俗地说,我国开始实行“大小礼拜”,大礼拜每周休息两天,小礼拜休一天。

一周44小时工作制实施之后,经过一年的实践,劳动部提出将每周44小时工时进一步缩短为40小时,并将此方案上报国务院。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令签发,宣布自当年5月1日起,全国试行5天工作制。

“达到每周工作40小时的水平,这是国际劳工组织给各国建议的一个国际标准参照。”在王俊杰看来,我国1995年实行新的工时制度,根本原因是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的。这既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尊重劳动者休息权利、更加人性化的表现。在实际的运作中,多休息一天不但没有因为工时的减少降低劳动效率,反而因为劳动者有了更多充电进修的机会,在根本上提升了劳动者整体的素质和技能,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五天的工作中去。

过去没享受双休日的福,现在最盼望周末和节假日

9月13日,在深圳工作的夏思雪坐动车到恭城,再转汽车,不到三小时就回到了平乐二塘家中,与奶奶过节。“中秋节放假一天,加上周末双休,三天假回家团圆太方便了。”

看到回家过节的孙女,还有从桂林、平乐县城一起回家过节的一大家子人,奶奶江秀英喜笑颜开。“过去没有享到双休的福,现在孩子们工作有双休真好!”

家住平乐县二塘镇的江奶奶今年85岁,30年前就退休了。解放前,江秀英家里很穷,曾被一担谷子“卖”到地主家当丫鬟。“十几岁我就出来‘裁马午’,在河边做苦力当搬运工,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解放后,江秀英参加了扫盲班,还被招工到乡镇医院当清洁工。工作几十年一直到退休,都是每周只有一天休息。

江秀英说,在医院工作虽然每周有一天休,但对她来说,几乎等于“无休”。

医院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可江秀英特别珍惜。“小时候太苦了,是共产党教我识字、给了我稳定的工作。”江秀英说,丈夫30岁就因病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大了儿女四个,平时基本没时间管家,干不了的家务只能积攒到一周唯一的休息日。

“平时早上5点半就起床了,熬一大锅白粥,炒一盘自己坛子腌的豆角酸,孩子们起床了就自己吃了去上班、上学。”江奶奶回忆当年自己每天的生活安排。

工作日,江奶奶要赶在医院8点早班前,把医院卫生大致清扫一遍,还要挑水冲洗坐落在山脚下的一座医院公用厕所。中午休息时间不长,江奶奶回家吃饭,有时还要打理自己种的菜园。下午下班,江奶奶走路去市场买点小菜,回到家就张罗着做饭,等饭菜上桌,一家人也陆续到家了,随即开饭。等到洗完碗、收拾好桌子、洗漱好,基本已经晚上9点多。

就是到了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江奶奶丝毫没有比平时上班轻松。打扫卫生、洗衣晒被、缝补衣服,加上做中饭和晚饭……江奶奶往往“感觉天刚亮,结果一下就忙到天黑”。

“回头看看,那时是很苦。但我们已经习惯了,也就没觉得苦。”退休后,江奶奶又帮带孙子、孙女。65岁时,江奶奶中风偏瘫在床上,经过几年艰难的康复训练,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还好,现在孩子们有双休,又有节假日,他们常常回来看我。”如今,和小儿子生活在二塘的江奶奶,最盼望和高兴的就是双休日和节假日。

奶奶在忆苦思甜,孙女夏思雪立即接上话:“阿奶,现在我们有钱有闲,交通又方便,只要你想我啦,周末我就回来。”

有了时间有了钱,“多一天休息”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这张照片,我记得很清楚,是1995年冬天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同学去桂林市玩。”9月的第一个周末,邱俊科在家中,一边收拾着中学时代的老照片,一边享受着双休日老友相聚的闲睱时光。1995年5月1日,全国正式实行双休日制度,从作六休一到作五休二,这份幸福感,从他手里一张张照片中的笑脸便可见一斑。

39岁的邱俊科可以说是“资深玩家”。“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玩的人,休一天我也要去到外面逛一逛。”与很多同龄人存钱买房买车的理念不同,邱俊科很舍得玩,“我觉得人必须旅游,旅游能开阔眼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这些都是生活的资本”。

邱俊科爱上旅游是从第一次离开家乡小县城开始的。“1988年我8岁,一个礼拜天,我妈带着我去了一趟桂林办事。那时候到桂林坐班车来回要8个小时,还晕车,可一路上看什么都新奇,我就觉得出门玩真好。”邱俊科叹了口气说,可那时候父母一周只休一天,去周边走走的时间都不够,更别说远点的地方了。去趟桂林回来都能和小伙伴“吹嘘”好几天。

每周单休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会记忆犹新。“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休息”的单休制度,外加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全年可以休息59天。

从1994年3月起,国家尝试隔周双休的休息方式,假期从59天增加到了85天。“那时候我经常问我妈,这周是大礼拜还是小礼拜。大礼拜就会特别高兴,可以多玩一天,小礼拜就不开心。”邱俊科说,那时候一说小礼拜,一周都觉得没精神,大小礼拜记着记着就乱了,有的小礼拜周六忘上学了,有的大礼拜周六又跑到学校去。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职工工作时间规定的决定》,决定于当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双休日制度,全年假期变成了111天。

1995年5月6日是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7点05分,读初三的邱俊科像往常一样,火急火燎地骑着自行车赶到了学校。但这天学校的早晨与往常不一样,已经走到教学楼的邱俊科没有听到朗朗的书声,教室里只有一两个没有回家的农村同学在晨读。

“一下子反应过来,这周开始每个星期六也放假了。”被同学取笑了一番,邱俊科慢慢悠悠地回到家,“第一个双休日,因为没有什么计划,又不想学习,上午躲进房间开着录音机一边听张学友的歌一边睡大觉,下午就出门玩了。”

最初的一点点不习惯,很快就被充分的自由和丰富的娱乐所代替。因为父母在工厂工作,每周还是休一天,而且还是轮休,邱俊科学生时代的双休日基本可以自己安排,除了完成作业,他约同学爬山、烧烤、踢球、看碟、打游戏,充分享受双休带来的快乐。就在那两年,邱俊科骑着自行车基本游遍了周边的乡镇。

大学毕业,邱俊科在一家装修公司工作。有了钱有了时间的他,更是将双休日安排得有声有色。除了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回家陪父母,一到周末邱俊科就约上朋友去龙胜、资源、阳朔徒步、露营。“桂林处处山水风光,是户外运动者的天堂,在其间徒步、划船、骑行、攀岩,其乐无穷。”

这几年桂林交通便捷多了,高速公路到各个县城基本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高铁动车去广州、南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便捷的交通让邱俊科的双休更加精彩。“周五下午下班说走就走,到广州吃吃喝喝两天,周日晚上又坐动车返回桂林。”

从1995年实施双休日制度,到1999年“黄金周”,再到2007年增设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假期、带薪年假制度……邱俊科一算,到现在,一年里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在内,有115天的假期。十多年的假期,邱俊科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近几年,他还利用公休和周末叠加,去国外旅游,“遇到这么好的年代,是非常幸运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双休日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再升级

新的工时制度所带来的新概念不仅仅是“双休”,还包括“8小时工作时间”“加班”“休假”等一系列观念的普及。

对于40岁往上跑的人来说,每周只有一天休息的辛苦还历历在目;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去不是双休而是单休”的说法则让他们吃了一惊。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双休制度悄然走过了整整24年。在这24年中,除了周末时间的增加,清明节、黄金周、小长假等一批新的法定假日陆续诞生,《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休息时间的增加,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劳动一样,休息也是劳动者的一种权利。正是如此,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以前,一周就一天休息,那就是在家洗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有双休后,大家发现可以走出家门,出去旅行了。”桂林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培训管理部部长张高勇从事旅游行业30年,谈起双休制度对旅游业的影响时直言,无论对老百姓还是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双休日对建立“旅行”这个概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双休日制度的施行,甚至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对桂林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桂林的旅游业是随着桂林对外开放开始逐渐发展的。过去,由于收入较低,闲暇时间较少,还有各大单位严格的作息管理制度,导致除了商务出差以外,大部分的旅行基本是走亲访友。张高勇介绍,当时桂林的旅游业主要是入境游,接待外国旅游者来桂林旅游。旅行社的“重心”全在接待境外游客身上。

197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接待入境游客的5个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桂林、广州)之一。桂林旅游对外开放刚起步,全市仅有榕湖饭店1家涉外饭店,248张床位,大、小旅游客车10辆,漓江游览木船3艘,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不足200人,当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不足千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旅游也渐渐开始发展起来。“有钱,有闲,这是旅游需求产生的要素。”在张高勇看来,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里需要添置的“大件儿”也都添置完了,手里有点闲钱,也想出去看看大好河山,可是时间是个问题。1995年正式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补齐了所有的旅游需求要素,为中国的旅游、桂林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广西师范大学的陈雄章教授就曾研究指出:“每减少4小时工作时间,人们就会把其中3小时作为外出购物、旅游的时间。”这样直观的消费支出,直接推动了桂林市内以及周边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到周末,灵川九屋镇东江度假区、青狮潭库区、大圩古镇毛洲岛、恭城红岩景区、平乐沙子渡河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乡村旅游景点,成为市民出行热门目的地;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打造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受到市民追捧。20多年来,得益于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从最初只提供打牌、钓鱼、吃饭的农家乐,到赏花、采摘、干农家活、品农家饭、体验乡村民俗以及特色户外运动等形式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桂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桂林旅游一大亮点。目前,桂林已有超过130家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在广西各市前列。

随着老百姓有了钱、有了时间,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国家对旅游发展也越来越重视。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层面。

几年来,桂林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4年,桂林成为我国首个境外游客72小时过境免签地级市。伴随着桂林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构建的立体式旅游通道,桂林旅游发展越发生机勃勃。

数据显示,2018年,来桂林旅游总人数达1.09亿人次,同比增长32.6%,其中,国内游客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3.3%;旅游总消费1391.75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国内旅游消费1290.89亿元,同比增长46.2%。

双休日实施24年间,中国人比之前“多休息”了1200多天,这当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双休日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合理工作,合理休假,越来越完善的休假制度,让这个社会愈加高效,让人们的生活越发美好。

新闻推荐

亲情手牵手欢乐度暑假 我区各级工会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暑期亲情活动(三)

来宾市总工会:来宾讯(通讯员黄伟李华石秋兰)为了不断增进农民工和子女间的情感交流,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