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的学问 玉林馆藏清代龙纹玉带钩赏鉴
清龙首螭纹青玉带钩
清青玉龙首带钩
带钩的历史
带钩,古称“钩”。《国语·齐语》载“(齐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其中的“钩”指的就是带钩。
带钩是一种束带和佩系用具,通常由钩首、钩体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其用法一般是先将钩钮固定于带具的一端,再以钩首钩住另一端的环扣,从而起到束紧衣服或钩挂器物、佩饰的作用。
带钩自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带钩就是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但在这之后的夏商周三代,带钩却不见了踪影,在历来的考古发现中,有关于三代带钩的发现都一直是空白。
直到进入到春秋中期,带钩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顶峰,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而之后,到了汉晋之际,由于带扣的出现,带钩逐渐被其取代,并在随后500多年(隋唐五代)的时间里,几乎消失不见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宋代,其时,由于慕古之风的盛行,带钩重现,但此时的带钩已然不是实用之物,而是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玩赏弄器。之后,在元明清时期,这种情形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带钩的材质和分类
我国历史上的带钩,材质多样,主要有金、银、铜、铁、玉、石、琉璃、陶、瓷等,其中尤以铜、铁和玉质为多。除材质多样之外,带钩的样式类型也异常丰富。在《淮南子·说林训》中,就曾经记载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由此可知,在汉代,带钩的式样就已经十分多样了。
对于历史上带钩如此繁多复杂的样式,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曾进行过非常重要的探索和研究。其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在《带钩概论》一文中,将历史上的铜带钩分为水禽形、兽面形、耜形、曲棒形、琵琶形、长牌形、全兽形、异形八大类。之后,又在2006年,以《玉带钩散论》一文,对玉带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分为了方牌形、方体形、曲棒形、琵琶形和异形五类。通过以上的研究,王仁湘先生基本将历史上的带钩进行了科学完整的分类,其成果也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成为了现今对带钩进行科学分类的参照标准之一。
玉林地区的带钩
我国的带钩虽然最早发源于南方,但是其真正的核心区则位于中原腹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和交通等的阻隔,带钩文化的传播相对较慢,因此位于岭南地区的广西,带钩的制作和使用时间都相对比较晚。目前,在广西发现的最早的带钩出土于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为战国晚期遗物,而最早的玉带钩则出自西汉。
另外,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广西各地出土的带钩数量相对较少,各地文博馆所收藏的带钩文物,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且多为传世品。就玉林地区而言,目前在玉林的各级公藏机构中,仅只收藏有清代的玉质带钩,数量不多,但部分却十分精美。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件,为大家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清青玉龙首带钩
清青玉龙首带钩,长8.5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二级文物,玉林市博物馆藏。带钩侧面呈S形,正面一端曲首作龙首形,龙之五官龙角须发俱备。背面有圆钮。
清龙首螭纹青玉带钩
清龙首螭纹青玉带钩,长9.5厘米,宽1.9厘米,容县博物馆藏。钩首为龙首形,龙首的角、腮帮、耳均凸起,虾米眼突出,张口,吻部斜杀,腹部上的螭作匍匐状,僵直无起伏。腹部呈板条,背面有圆钮。
这件玉带钩上所雕的图案为清代常见的螭龙纹,又被称为“苍龙教子”纹,为我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之一,有“望子成龙”之意。
以上两件清代玉带钩,玉质较好,雕刻精细,虽然都为文人弄器,已经失去了带钩的实用价值,但观其基本形制和纹样皆有所本,不仅古意盈然,同时内涵深厚。对于想要了解带钩历史,认识其基本样式、用法的朋友们来b说,赏之,鉴之,亦不失为一种极好的选择。
相关链接 玉带钩:古人的腰带扣
钩,在古代为人们用于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用途。其制造材料有铜、铁、玉等材质。而玉质的带钩始于战国,其基本形状一般为扭曲“S”形,一端有钩,多作兽首装饰;背有柱,柱下有顶,带钩除“S”形状外,还有棒形、竹节形、圆形、兽面形、琴面形等。古代玉质带钩多系新疆的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和水晶、玛瑙、翡翠等。战国两汉直至宋代玉带钩都有制作,且在形制上区别不大,数量亦少,而元明清时期玉带钩风靡于世,现存数量亦较大。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表现不清。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做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明早期玉龙钩的特征: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玉龙钩的特征:以乾隆为代表,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毕现。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交接处有楞手之感。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搁住一支钢笔。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现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独山玉制作的带钩,其工艺不难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时期的仿品和衍生品。
(来源:美术报)
新闻推荐
八仙村油榨石碾。八仙古村侧影。陶彩忠苏桂文/摄平乐县二塘镇大水村屯有一个明朝万历年间起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