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乐县沙子镇义和小学昨天正式开餐 23个孩子吃上免费午餐

桂林晚报 2013-05-17 01:36 大字

孩子们排好队,等待老师分饭菜。

张晓妹问姐姐,豆腐酿好吃吗?姐姐余银莉可顾不上回答。

昨日,平乐县沙子镇义和小学正式开餐,23个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

开餐当天,老师担心孩子们因大雨积水困在山里出不来,但大雨“有情”,及时“撤退”,虽然河水差点淹没学校门前的石板桥,但23个孩子一个也没少。

老师:开“大荤”庆祝开餐

记者搭乘早班车赶往学校,到沙子镇时已近10点,学校负责人余建华老师早早等着了。余建华骑了电动车出来,这辆电动车是她家里的宝贝,平时舍不得骑,为了给孩子们买菜才开出来。

余建华说,沙子镇的豆腐酿和肉丸子很出名。当天开餐,就给孩子们开“大荤”,买了几斤豆腐酿和丸子做午餐。她怕下暴雨涨水,还特意买了第二天的青菜。

买好菜后,记者和余建华赶紧回学校。刚一进校门,就听到孩子们喊“老师回来了,老师回来了”,其中夹杂着“买了丸子”的欢呼声。

这时,厨房里的麦老师正挥舞着锅铲炒豆芽。余建华说,麦老师在学校做好饭后,还要回家忙家务,“麦老师总是把为孩子们煮饭放在第一位”。

没有免费午餐前,孩子们每学期要交300多元的伙食费。“要是家长实在交不上来,我们就用自己的工资垫着。”余建华说,如今,免费午餐开餐了,老师们虽然身兼教师和厨师,但能为孩子们做事,为家长减轻负担,他们愿意。

家长:感谢说了一遍又一遍

对于贫困山区的家庭来说,孩子能吃上免费午餐是件大喜事。

开餐这天,66岁的何福信来到学校,他的孙子何江波读二年级。何福信说,何江波的妈妈三年前外出打工遭遇车祸去世了,爸爸“躲”在广东不回来,“三年多,连个电话都没打过,更别说给孩子寄生活费”。从那时起,何江波就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四叔家里,他穿伯娘买的衣服,吃四叔家里的饭,何福信还要打工挣钱。

何福信最常做的零工就是拉粪,“上两车粪,能挣40块钱”。以前孙子一个月的伙食费要55元,黝黑、颧骨凸起的何福信至少要上三车粪,才能挣够孙子一个月的伙食费。

当余建华告诉何福信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孙子的伙食费时,何福信先是一愣,后来就笑了起来,一直重复说着“感谢感谢”。

65岁的邓光明的孙子邓书林也在义和小学读二年级,邓书林的父亲早逝,母亲有病,邓光明要养活儿媳妇、孙子和老伴三个人,肩头担子不轻。虽然大家都称他“邓老板”,但他只是带老板来收果子的小工,一年赚千把块钱。得知有免费午餐,邓光明很开心,不断感谢好心人,还嘱咐孙子邓书林“以后有出息了,不要忘了帮助你的好心人”。

孩子:吃饱了跑得更快

义和小学免费午餐开餐日的伙食确实丰盛,有猪肉炒豆芽,还有一盆豆腐酿和肉丸子。麦老师刚把米饭端进临时食堂,孩子们就马上自觉排队,等候打饭。

余银莉排在队伍前面,当老师打了一碗米饭和豆芽后,余银莉端着碗就走开了。老师把她喊回来,又舀了一勺豆腐酿和丸子给她。余银莉看着碗里的豆腐酿喃喃自语:“今天有丸子吃啊。”

当后面同学还在打饭,余银莉和堂妹张晓妹已坐在升旗台上品尝美食了。余银莉夹了一个豆腐酿,先吃掉豆腐皮,然后小口小口地咬着豆腐酿里面的肉,就连张晓妹喊她,她都没搭理。

性格稍显内向的何江波则躲在教室里认真扒饭,没多久,一碗饭就见了底,何江波抹抹嘴巴,去水池边洗碗了。

午饭后的校园像早晨的树林,到处是叽叽喳喳的孩子。吃饱了饭的孩子们在校园里跑来跑去,这边,5个男孩在比赛跑步,其中一个跑得把鞋子都甩掉了;那边,几个个头高一点的女孩在玩单杠。

余建华说,孩子们早上走山路来上学,上午第三节课的时候就很饿了,但吃饱了饭就不同,能跑能跳。“免费午餐每天有三块钱,可以给孩子们增加营养,让他们跑得更快”。

记者苏文娟文/摄

新闻推荐

平乐县人民法院明显低于市场价他也敢收货廖某今年

7月17日平乐县人民法院明显低于市场价,他也敢收货。廖某今年38岁,平乐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在村上开了一个小店,卖点...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