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整合全市优势资源 大力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让世界重新认识桂林

桂林晚报 2013-02-22 01:52 大字

游客在美丽的漓江游览。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的未来大有可为。(资料图片)

去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给予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层面。“两会”期间,围绕着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话题,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憧憬的蓝图。

让世界重新认识桂林,大家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寄予厚望。代表和委员们表示,将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工作精神,团结全市人民,共建美好家园。

国际旅游胜地重在品质提升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该怎么建?如何才能凸显“国际”二字?驻桂林市自治区政协委员黄伟林认为,城市整体综合品质的提升是关键。

桂林旅游自1973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至今刚好40年。在黄伟林眼里,桂林过去单纯依靠自然山水景观的传统观光型旅游方式,在40年间正一步步偏离“国际轨道”。因此,作为中国旅游的一个窗口,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对桂林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定位。

“桂林要成为一个真正国际一流的城市,必须以品质制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品质旅游\’战略,我觉得这个非常好。”黄伟林表示,讲品质就是要争创一流,过去我们讲品牌,品牌的前提条件就是品质。

近年来,桂林市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无论在游客接待还是其它影响力方面均产生了良好效益。比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印象·刘三姐》等在全国各地不断被效仿,还有漓江、王城、乐满地等5A级景区也不断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是,黄伟林认为,要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这还远远不够。

“现代旅游除了在景区景点的‘游\’之外,还包含了‘吃、住、行、购、娱\’等内容。因此,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氛围、市民素质和服务业水平等各方面都需要同步提升。“他说。

用项目推动大旅游大景区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整合全市优势资源,丰富提升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历史文化、生态乡村、民族文化演艺、红色旅游、户外运动、浪漫婚典等八大系列旅游产品”,这令来自旅游界的代表和委员们感到振奋。

“过去桂林就是‘三山两洞一条江\’,旅游产品单一。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多元化旅游发展很有必要。”市人大代表章熙骏表示,桂林旅游发展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低端化,而且留不住人。要想改变这一局面,急需旅游产品的转型提升,而这就需要引进新的大型高端项目作支撑。

今年,桂林市计划实施旅游胜地重大项目584项,年度完成投资566亿元。“作为旅游企业代表,我们有信心打好旅游胜地建设的漂亮仗。但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同样解放思想,在审批项目环节为建设增开绿色通道。”章熙骏说。

市政协委员马国钧表示,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过去,我们注重单个景点、景区的建设,现在搞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我们应着眼于大旅游、大景区的开发”。他告诉记者,旅游业的相关产业链很长,涉及80多个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项目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养老产业、体育赛事等,都有很大发展潜力。

历史文化值得充分挖掘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内涵。在代表和委员们心中,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还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内涵。

市政协委员黎克忠表示,桂林历史文化丰富,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就要把好东西展示给别人看。比如桂林的桂剧、彩调、文场、渔鼓等,还有抗战文化,这都是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

“桂林有山有水,游客来了就看得见,可历史文化底蕴该如何凸显?我认为这就要靠旅游设施来展现。除了展示赞赏桂林山水的诗词、碑林等实物外,还要建画舫,搞渔舟唱晚,演桂剧、文场,这样更能加深游客对桂林的印象。”黎克忠说。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市人大代表李志勇在提建议时表示,希望市里能够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并且积极开展文化精品下乡活动,以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素质修养和生活品味。

记者张鲲

新闻推荐

别把新闻当作文来写

2月17日至20日,我在桂林日报社7楼会议厅参加了小记者培训。在培训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关于新闻采写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新闻、如何采访新闻、怎样写新闻等等,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终于...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