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红军桥

桂林晚报 2020-01-03 23:51 大字

维修后的红军桥依然坚固完好。

曾见证了一段伟大征程的红军桥。

■杨海标文/摄

这是一座单拱跨越两岸的风雨桥。桥头两边山峰峻峭,高耸连绵,望不见顶。桥下河水清澈明静,腾跃跌宕,如歌似泣。

风雨桥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洋湾村潘寨屯,原名顺风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桥长40余米,为全木挑梁廊桥,桥梁采用合抱粗的杉木从上往下,分别由四排大梁、四层垫梁和支柱组成,利用杠杆原理,由下至上纵横铺垫、逐层承重外挑,远看有如两个硬汉手足胼胝在角力交缠,重力支撑于两岸的巨石上,造型具有张扬磅礴的气势,独特的设计充满了质朴和美感,其力学原理让桥梁专家也叹为观止。它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仍沉稳结实,坚固如初。走在长长的桥廊上,犹如走进悠长深邃的历史隧道,撞响了沉重而遥远的回音。

如果不是历史的因缘际会,也许这座风雨桥将默默地隐藏在苗乡的大山深处,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地衰老至腐朽。然而,好像历史有了默契和约定,使它从沉默中走上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见证了一段让人永远铭记的伟大征程。

1934年12月上旬,中央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设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后,翻越陡险惊心的老山界,日夜兼程进入少数民族居住地龙胜县境内。12月9日,这支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的队伍到达洋湾潘寨一带,风雨桥便成了部分红军遮风挡雨的休整和宿营地。战士们脱下浸满了汗水、泥水甚至是血水的衣衫,在清凌凌的河水中洗濯,在洁净的沙滩上晾晒,然后躺在风雨桥的长廊上舒展一路奔劳的四肢,让山风吹走一身的疲惫。

三天后,大部队休整完毕继续向前,殿后的一百多名红军收容队伍完成收容任务后,正在风雨桥上集合准备追赶队伍,突然,密集的枪声打破了河谷里的寂静,子弹像狂乱的雨点从山上飞来。国民党反动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从山上包抄过来,要把这支有多名伤病员的红军队伍置于死地。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红军本来可以断桥阻敌,但为了群众的利益,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在短兵相接中,有二十四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在这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他们怒放的青春、赤胆的忠魂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以行医谋生的苗族村民曾庆东与借住家中的红军相处了几天,他倍感红军纪律严明,关心民众疾苦,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十分敬仰红军。当战斗结束后,他看到桥上、桥下牺牲的红军战士,掩面悲泣,毅然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请人将红军尸骨掩埋。在撤退过程中,有十六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追赶不上队伍,躲进附近的深山老林中,曾庆东知道后,冒着被国民党军队抓捕砍头的危险,偷偷进山帮他们包扎草药,为他们送饭,使这些受伤红军很快得以康复归队。其实他家十分贫穷,收获的粮食连自己的温饱也难以为继,在那种生活条件下,在白色恐怖之中,曾庆东这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却那样义无反顾,这需要多大的情怀和勇气啊。解放后,为缅怀红军经过这里的悲壮历史,人们把顺风桥改称为“红军桥”,并在桥附近修建了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曾庆东帮助红军、救助红军的事迹赫然镌刻在石碑上!

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来拜谒红军桥。物换星移,当年的弹洞已被岁月的风雨剥蚀,那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已经远去。依桥顾盼,经过维修后的红军桥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宁静安详。正是辣椒、西红柿成熟的季节,我看见沿河两岸都种满了果实累累的辣椒和西红柿,它们依着山坡起伏,沿着河谷奔涌,形成了壮阔而迷人的风光。许多贫困户通过种辣椒、西红柿等瓜果蔬菜,年收入数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有了钱,村民们第一件事就是改建房子。眼前的潘寨屯,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新木楼宽敞明亮,柱子和木板都涂上了防腐漆,装上了铝合金窗,有自来水进家,厕所上楼;村中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掩映,鲜花映亮了村庄;摩托车、小汽车往来穿梭,成为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潘寨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最美的风景,就是每个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这或许也是当年红军战士用鲜血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吧,如今国富民强,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烈士们应该安息了。

站在红军桥上,阳光静好,清风徐来,我听到从木楼上飘来苗族的山歌声。歌声曲调悠扬,婉转动听,那是苗家人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歌唱,是抒发对更加美好明天的憧憬。

闲情、风物、史事投稿邮箱:718703153@qq.com

新闻推荐

小牛蛙 贫困村里的新鲜产业

小牛蛙承载着龙塘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参与日常的牛娃养殖管护,既可以得到报酬也可以学到养殖技术。有些收购商慕名上门...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