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心真意实付出 实实在在真贡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广西日报 2014-12-17 17:19 大字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这座以“山奇、秀、险,水静、清、绿”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城市,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创办于1985年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便坐落于此。

30年不懈探索,30年砥砺奋进。作为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旅游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桂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宗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主战场,使大学发展的脉络紧贴社会发展的脉搏,为旅游业和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社会培训,为地方发展增活力

轮廓分明的梯田风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近年来,著名旅游景点——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景区金坑梯田,让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为此,大寨村红瑶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这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尽管近年来游客不断增长,村民们却犯难:“生意好是好,但突破不大,菜品卖相不好,档次低花样少,变来变去还是村里那几招,要是遇到外国游客想吃三明治、水果沙拉、牛排,大家只能摇头。”

村主任介绍说,大寨村发展农家乐10年了,要想有新发展,提升接待档次和开发多样化的餐饮成了经营户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帮助下,村民们得以接受免费的专业培训,系统学习了客房标准化管理、西餐烹饪等。此外,学校还结合当地实际为村民分析了市场需求和客源特点,针对服务、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展开现场演示和指导。

专业的培训,带来了显著效果。村民们自办的农家乐,推出的菜品越来越多新花样,招揽了更多境外游客前来品尝游玩,生意越做越红火,学校“旅游助农”的成效愈发显著。

憨实又颇为精明的村民潘勤德,已经开始谋划着怎样提高自己经营的档次。他计划学习外语,“要多挣点美元、英镑。”

“象山秀,漓水清,山水间跳动着火热的心……”正如该校校歌中所唱的那样,一个个热爱旅游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走出校园,行走在城乡内外,跋涉于山水之间,用所学智慧、用满腔热情,竭力为当地旅游发展献计献策。

2013年7月,“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刚结束,学校就根据大会发布的系列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分别在桂林和北海市举办了3期旅游行政管理干部、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宣传贯彻班。

2013年11月,学校与东兴市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并与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对如何促进东兴市旅游业跨越发展和品质提升、旅游工艺品开发以及旅游人才培训进行深入交流,同时首期中越(东兴-芒街)边境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40名学员赴校接受培训。

多年来,学校教师奔赴各地,多次举办旅游景区导游员培训班,乡村导游培训班以及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为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铸就烫金的一笔。

为配合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旅游助农”帮扶计划,学校先后前往广西51个市、县,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乡村旅游咨询、规划、开发、培训等服务。

“广西各地的旅游资源本就丰富,如能获得因地制宜的旅游规划和指导,便能‘点石成金\’——使农户致富,让游客垂青。”学校党委书记林娜介绍,近年来,学校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和行业培训各类旅游人才5万多人,在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

在对外培训中,也活跃着“旅专人”的身影:学校依托中国-东盟国家级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合作院校等高端培训平台,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举办了多期东盟高级旅游人才培训班和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为东盟国家培训了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林娜表示,卓有成效的对外培训,不仅赢得了学员及其所在国官员的高度赞扬,为学校赢得国际声誉,也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教育的友好交流,提升了国家和广西的旅游形象,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见证。

“立足桂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这一服务宗旨,在“旅专人”奋发进取、主动服务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弘扬文化,为民族和谐聚内力

吹管乐组、弹拨乐组、拉弦乐组、打击乐组……在该校,国家二级指挥师周泽江教授历经30余年,收集和整理了广西壮、瑶、苗、侗、京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288件,并对其进行改良和研发,进而组建了充满民族音乐风情的“七玄乐府”民族器乐乐团。

乐团所创作和演奏的民族乐器交响乐,引起社会轰动,获得了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和自治区副主席李康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目前,学校以艺术表演系为依托,以旅游表演与策划为支撑,由周泽江教授作为带头人,努力把“七玄乐府”打造成为一台品牌性的文化艺术精品节目。

“文化传承是我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外的新办学亮点。”林娜表示,“七玄乐府”文化传承项目已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其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发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研发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构筑了旅游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高地。

在学校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基地,聚集有一批钟情壮乡民间风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师生。走入基地,他们自主设计、研发、制作的各类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玉器首饰设计作品目不暇接:用漓江石头拼接的精美装饰盘、用壮锦技艺设计的时尚双肩包……浓郁的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一件精美的旅游工艺品,能反映旅游的特色和技艺,浓缩地域和民俗风情,沉淀旅游的美好回忆,让人铭记于心。”从事旅游工艺品教学10多年的罗汉儒老师介绍,师生所设计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灵活运用了广西多个民族的文字、图形、色彩、工艺等设计元素,充分体现了桂林乃至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作为广西最早开展旅游工艺品研发的高校,学校利用“广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开发了40多种特色商品,其中“两江四湖浮雕”“印象刘三姐”等旅游工艺品、“象山水月”“贵妃乳韵”等陶艺茶具,推向市场后救活了濒临破产的钦州坭兴陶企业。“象山水月”“贵妃乳韵”等茶具设计作品还曾分别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金奖空缺)、中国专利技术发明一等奖。

广西独特而又丰富的旅游人文资源,促使学校成就了一批旅游文化研究的成果。学校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研究”“桂林现代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研究”“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区、古建筑调研”“桂林山水历史文化城市调研”等相关科研项目,为广西和桂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传播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桂林甑皮岩古人类遗址文物模拟仿真保护技术研究》经过验收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应用了国际先进技术方法,其理论成果新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学校还发表了诸多涉及桂剧、古城镇、古村落、民族文化、博物馆、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间饮食等广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目前,学校设有导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装饰装潢艺术设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开设漆画、编织、木雕、金属、陶瓷等与广西特色旅游工艺品相关的课程,以及中国遗产、中外建筑史、民间音乐舞蹈、广西民族文化等文博课程,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科研服务,

为广西腾飞添动力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翻译的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作为各旅游景点重要的对外宣传资料——旅游英译文本,则更加备受关注:一些不经意中的错误翻译,不仅会让国际友人“雾里看花”,更会影响到城市的内在形象。

当前,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日益深入,如何更精确、更规范、更传神地翻译各景区景点的内容,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细微之处,见大智慧。”受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市商务局、桂林市文化局委托,学校积极编制了《桂林双语旅游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在公共场所、旅游景点、服务机构等多个层面上重新规范了双语旅游标识英文译法的通用原则。

近日,由学校精心编制的、包括该《通则》在内的12项旅游服务业地方标准和规范均已顺利完成并发布实施。这些地方规范和标准,涵盖了桂林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民俗等旅游重点,覆盖生态民居、旅游标识、特色城镇、导游服务、旅游安全、旅游咨询、旅游节庆、餐饮、旅游演艺等服务领域和了“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2项标准中,《桂林市先进旅游企业评选规范》《桂林先进旅游县区评选规范》《桂林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与服务指南》《桂林旅游节庆活动管理规范》为桂林首创的地方性标准;《桂林生态民居旅馆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桂林双语旅游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则填补了广西旅游地方标准的空白。

规划的编制完成和正式发布,标志着学校在旅游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学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12项地方规范和标准的正式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桂林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的进程,有助于提高桂林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增强产业竞争力,实施后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

桂林旅专校长杨杰说:“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旅游领域科技优势的院校,学校有着一批身怀博才、心系社会的科研人员。他们紧紧抓住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地方企业和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近5年来,学校完成了旅游标准化、地方旅游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工艺品研发、导游词创作、艺术设计、方案设计、市场调研以及各类咨询项目等177项。

其中,《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研究》入编《中国旅游绿皮书》,填补了我国旅游业收入预算的空白;《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旅游车船服务质量规范》,已成为全国旅游行业服务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借助“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这一重要载体,通过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天地人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等4个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面向旅游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协同创新。

为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由学校牵头的“广西人才小高地”分别与蒙山县政府、梧州市旅游局签订校市合作框架协议书,承担了《灵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灵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项目。

2014年初,“小高地”开展了“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专家行”活动。活动利用区外专家的新理念、成功经验和区内专家对本地旅游发展知根知底的优势,为桂林、河池两地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定位、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旅游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未来3到5年内,‘小高地\’将发挥集聚人才、搭建平台、服务产业的作用,力争建成广西旅游发展的高端智库,建成漓江流域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协同创新平台。”对于“小高地”的未来发展,校长杨杰自信满满。

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6项、厅局级纵向科研课题122项,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报《旅游论坛》在旅游业界享有盛誉,影响力居广西人文社科类学报榜首,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学术研究平台,2008年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

当前,学校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根据《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要求,秉承“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中国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国家级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基地、旅游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国家级旅游教育管理与信息中心的建设,努力建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

龙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胜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