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 留住文明之根 寄托思乡之愁
本报记者 李湘萍 文/图
■今日视点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何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成为近期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日举办的全国“城镇化与古村落保护研讨班”上,广西钟山古村落、“1+10”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等保护古村落文化的经验,引发与会者关注——
壹
使用权流转: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2000~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文化含量较高的传统村落。到今年,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格局、代表性民居、典型公共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已经不到5000个,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自然村总数的0.5%。”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国珍在研讨班上列举的一组数据,让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们感受到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3年行动计划”正在全国全面铺开,目前共有156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广西有69个。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保护行动中,专家们的呼吁从来没有间断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在广西桂东、桂东北地区,散落着不少古风古韵十足的汉民族古村落。如钟山县的回龙镇龙道村、燕塘镇玉坡村、清塘镇英家村、公安镇荷塘村等,其所保存的许多精品古建筑,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及瓷塑、灰塑艺术融入建筑,增强了艺术美感,让人感受到乡土厚重的文化元素。
“我们对这些乡土建筑的保护,主要有两种办法——”钟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晓林介绍道,“对散落在一些村庄里的个别精致或比较有价值的传统民居,采取迁移的办法集中保护;对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比较集中、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古村镇进行整体保护。整体保护注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修缮好,再是利用好。”
不少专家在研讨时提出,村民是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着村落传统至现代的文化观念变迁,本身就是活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条件,鼓励村民留守古村落,复兴传统文化,成为村落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成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主体和主要受益人。
陈晓林对目前桂东北古村镇、传统村落的存在状况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做好古村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不能单靠原住居民,理想的办法是寻找到有文化理念与情结、有能力、有实力的业主参与开发使用,对传统村落的传统古民居放开让人领养或认购,把古民居变成可转让的资产进行经营。
有专家列举了苏州市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古建筑产权流转上,苏州作出有益尝试,出台了全国首部古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规定古村落内古建筑、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方式进行流转,或者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为古建筑最终进入市场提供可能,有效解决了以往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在产权方面遇到的政策“瓶颈”,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村落保护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贰
民族生态博物馆:活态传承样本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型城镇化不是‘去农村化\’,不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吞噬与操纵,而应是两种不同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林一直密切关注古村落保护工作,他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不仅要注意古民居、乡土建筑、村落景观的保护,还要关注古村神韵的保护,在每个古村落建立一个反映村落特点和村情的民俗展馆具有重要意义。当他在此次考察中踏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时,惊喜地发现自己这一主张已经在广西得到有效实施,并成为全国示范性工程。
金秋九月,龙脊古壮寨前,黄中带绿的梯田弯弯曲曲,似一首古老的壮歌,于悠悠岁月中婉转流畅地传唱着壮族先民满腔热血开山造田的豪迈与壮阔。这座片片青瓦似巨龙鳞片泛着灵光的古壮寨,是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吊脚木楼建筑群,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就掩映于木楼群中。
壮族先民开垦梯田的古老工具、生活用品、服饰、纯银首饰、石雕、石刻、珍贵图片资料等200多件物品,有序陈列在展厅里,于静默中还原当年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生生不息的生活细节,丰富了参观者对梯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认识,展现了龙脊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行走在寨子中,百年老屋深褐色的肌理融入岁月沧桑,光滑的石板路、青石桥在层层叠叠中堆出历史的年轮,斑驳的石刻古迹模糊又清晰地镌刻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沧桑的村貌,古朴的民风民俗,龙脊古壮寨在经年流转中保存着自己最真的容颜与内质。
“样本”式的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在广西并非个例。为了将民族村寨(社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及其生态环境进行原地保护、整体保护和动态保护,广西于2005年启动了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2008年12月建成广西民族博物馆,2003~2011年5月相继建成10座民族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文物局博物馆与文物安全督察处处长莫志东长期跟进考察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据他介绍,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模式,是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以各生态博物馆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持续派专家开展记忆、征集、研究、保护、展示、培训,并与村民交流、探讨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发展,以网络的形式链接各生态博物馆。据初步统计,先后建成开放的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已经接待观众150多万人次,10座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网站浏览数达到14万多人次。
近3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区内10个生态博物馆先后对当地居民进行“乡村纪录影像”培训,已拍摄出50多部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故事与生活的纪录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人参与民族文化的记录与保护。同时,定期举办“广西纪录影像展”,通过影展播放生态博物馆及社区民居的纪录片,为他们搭建一个民族文化宣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了社会的关注度,促进了保护和传承。
留住文明之根,寄托思乡之愁。生态博物馆展现的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一派生机勃勃的光明前景。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桂林市地税局把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和提高征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各基层单位也紧抓重点,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评估质量和成效,亮点频现。截至目前,全市共评估企业45户,重点工程项...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