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气象更新之后——— 桂林市疏解提升老城十年观察

桂林日报 2018-05-30 00:00 大字

伴随着“北通南畅”等工程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桂林老城交通拥堵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图为5月28日傍晚中山中路交通通行情况。

伴随着人行天桥等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桂林老城交通状况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闻导读:对于具有2029年建城历史的桂林来说,“老”是城市精气神的根底财富,却也与现代化发展形成不得不直面的矛盾。疏解提升老城,成为了桂林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命题。

老城要挣脱发展桎梏、面目更新、重新崛起,需要风云际会的机遇,更需要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以及战略层面的运筹。2008年是桂林全面实施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疏解提升老城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疏解老城与建设临桂新区齐头并进,桂林老城区——北至八里街、南抵迎宾路口,东到东二环路、西达路口村的58平方公里建成区——气质与颜值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疏解提升老城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桂林老城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完成了哪些资源整合配置,又将如何引领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观察。

□本报记者桂晨文/摄

抉择时刻桂林老城呼唤活力

2007年,疏解提升老城作为一个带着时代烙印的新词,载入桂林城市发展史册。

那一年,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浪潮,全国不少城市围绕着老城发展开始了探索。2007年,南京城市规划明确提出“让新区做加法,而老城要做减法”。在这一年,《中国新闻周刊》针对大明湖扩建与大规模拆迁,推出了名为《大明湖与济南老城之死》的特稿。

也是在这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战略部署,确立了桂林保护漓江,建设新区、疏解老城,组团发展、重点向西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开启了桂林城市发展的思考实践。

在2013年年底,结合临桂撤县改区及国际旅游胜地战略布局调整,桂林市形成《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调整老城区的功能,疏解老城区的容量,优化老城区的环境,提升老城区的品质”进一步明确了桂林老城发展的总方向。

“桂林老城的范围也就是指北至八里街,东至东二环路,南达迎宾路口,西止机场路路口村这5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其中,桂林老城核心区主要是以宋代形成的古城和明代形成的古城共同组成,面积约7平方公里———北至鹦鹉山、铁封山,南至南门桥、桃花江,西至丽泽桥,东达漓江西岸。”这是2008年形成的《关于疏解提升桂林老城的调研报告》中对桂林老城的界定。

当年,自治区、市、城区政协委员及有关专家、学者、老干部近80人围绕旅游历史文化、城中村改造、企业“退二进三”、党政机关搬迁、城市商贸市场整合等内容进行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疏解改造是手段,提升品质是目标。”调研报告作者之一,原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市经济学学会会长王清荣说,在调研中,大家发现疏解提升老城的历史性抉择,不仅是保护桂林城市发展根与魂的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调研报告指出,受以漓江为中轴发展的城建格局限制,老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过大,城市发展的空间趋于饱和,城市资源要素难以有效整合,无法突出旅游、商贸的主体功能。此外,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且配套不够合理,导致城市的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减弱,尤其是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

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20世纪的桂林老城58.3平方公里建成区有70多万常住人口,而在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桂林原5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98万人。

“这意味着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2万人,远远超过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城市人群密集度国际标准。”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2011年桂林年游客接待量2000多万人次,而2017年已超过8000万人次。疏解提升的提出可谓及时。

全域推动老城渐进更新走向复兴

疏解提升桂林老城,如何做加减法?是遵循静态保护,还是拆除重建?老城如何实现保护、整治、更新和复兴?面对时代发展向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胜地桂林抛出的一道历史性考题,桂林通过循序渐进地全域推动,实现着疏解与提升的目标。

老城“增值”

今年62岁的徐纯媛没有想到,自家紧挨着王城脚下的老房子能够华丽变身为历史文化街区,每个月有固定房租收入数千元,比原来没有改造之前实现了数十倍的增值。

“现在两三个月来瞧一瞧,看人气那么旺,心里好高兴。”4月底的一天,徐纯媛看到东西巷红火的人气,对记者表达出了心里的喜悦。

上世纪70年代,徐纯媛一家人住进了王城边母亲所在的原博爱医院宿舍,37平米的套房,一住就是40年。

这里不仅背靠现代最繁华的商业,也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明清时期曾鸿儒巨贾、达官显贵云集往来,还有明朝的王府城墙,但这一片“宝地”在现代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衰败。

徐纯媛和邻居们的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公共空间不足,生活于其间的居民要么早早逃离,要么只有忍耐。“没有厕所,年轻人都不住,一些人家留守的老人离世后,就都租给别人,一套房子两三百块钱一个月。”徐纯媛说起几年前,不禁直摇头。

作为近年来桂林疏解提升老城的一个经典之作,通过修缮改造后,东巷的居民实现房屋一比一置换,并交由公司统一出租经营,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东巷环境的蜕变,都大大超出他们原有的想象。

2013年,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工建设,与靖江王府“拆围透墙”、重建唐代名楼逍遥楼等系列工程一并实施,短短3年时间,地处城市中心却被边缘化的东巷再一次回到了聚光灯下。

据项目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6月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业以来,如今每天人流量从两万到五万人次不等。

东巷所在的王城片区,只是桂林老城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中被激活的一个部分。

“通过进行有序的保护性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把桂林山水和历史文化等资源变为资产、资本,从而使桂林老城区成为以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的资产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疏解提升中完成了增值。”王清荣说。

老城“破堵”

“2017年老城疏解提升成效明显,桂阳文化旅游大道、龙门大桥、漓江桥、香江立交桥等一批新建及改扩建路桥工程竣工通车,12座人行天桥主体完工,51条城市道路‘白改黑\’改造完成,多个交通瓶颈消除,‘北通南畅、东拓西联\’目标基本实现。”桂林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回顾了交通实现突破性进展的2017年。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桂林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了老城区环境的一大障碍,一时难以逾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交通管理过程中,按照疏解老城的要求,立足现有道路条件,不断挖掘道路通行的潜力,而城市路网以及人行天桥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在近几年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提升了老城交通的效率。

而这也是市民对疏解提升老城最直观深切的感受。

“北极广场往北一路很通畅,现在不仅有中山北路,还有滨江北路、福利路两条平行线。那两条路还没有建成时,北极广场等3个红绿灯也不一定过得去。”市民莫先生居住在北极广场附近20多年了,他由衷地赞叹城北交通两倍扩容带来的便捷。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2013年开始实施的“北通南畅、东联西拓”项目主要规划新建及改扩建的道路共有17条,滨江北路、站前路、春江路北段、福利路、芳香东路、西二环路、中隐西路、甲山路铁路涵洞接线工程、芦笛路铁路涵洞接线工程建成,湖塘路和万福东路已基本完工。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老城疏解提升提出后的2010年,桂林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1212工程”的建设高潮。而以2013年“北通南畅、东联西拓”项目为标志性工程,老城疏解提升再一次提档升级,工程很好地疏解了桂林市南北向、东西向以及环线交通,改变了大量交通穿城而过的局面,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老城“促变”

2014年7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关办公地点正式搬迁至临桂区,这是疏解老城历史进程中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一步。

由于历史原因,城区内风景名胜、党政机关、工厂企业等生产区、生活区、游览区混杂相处,加上城区山多,建筑控制高度,造成可使用面积和容积率都比较低。针对这一客观现实,近几年来,老城区的行政中心功能逐渐调整到新区。此外,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也按计划进行搬迁,老城区的生产功能(主要是工厂企业)也正在做减法。

一系列促变行动,对老城已经固化的功能进行深度调整,成为了城市最深刻的一场“灵魂”变革。

2016年,桂林奇峰纸业有限公司全面搬离桂林老城,完成搬迁改造,成为公司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的一着棋。“在‘退二进三\’(第二产业从老城区退出,发展第三产业———编者注)的号角声中,公司从漓江边搬迁到了苏桥工业园区。”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佳桦说到搬迁后的发展,很是振奋。他告诉记者,在园区里,公司焕发出了蓬勃的竞争力,半透明纸系列产品实现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全国第一。李佳桦坦言,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也意识到,一家始建于1937年的老企业,自备锅炉的生产条件在老城内、漓江边,无疑会面临发展限制。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励支持下,2009年,公司实施整厂搬迁改造。“自2011年首条生产线投产后,现如今14条新造纸生产线相继投产并形成生产规模,产销量连续6年实现增长。201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是2011年的7倍!”李佳桦列举的数字成为了企业发展最有力的证明,也实现了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企业“搬强、搬大、减污”的最终期待。

据了解,目前,桂林市已有桂林福达、桂林南药等20多家原在市区的化工、玻璃、制药、橡胶制品等企业在政策鼓励下实施搬迁。目前已完成搬迁15家。原厂区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发展电子商务、旅游、商住以及其他符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要求的第三产业。

2000年,桂林市出台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但主要完成阶段是在老城疏解提升思路提出的2007年至2014年。在这几年间,桂林市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完善,通过积极落实财政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老城区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改造。

“退二进三”战略实施为桂林老城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城市空间有了拓展,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展望老城未来可期

日前,桂林汽车客运南站在6月即将建成的消息引发市民关注,位于老城的汽车客运总站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新南站作为新老城区客运接驳的枢纽,也是疏解老城的一项有力举措。

此外,福隆园、塔山、新生街等片区改造加快实施,曾被边缘化的城中村成为了人居改善工程,更将串联成为老城旅游的新地标。

同时,临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人气、景气、商气日益聚集,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

在这座城市决策层的战略视野中,在全新城市发展战略中,疏解提升老城绝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空间格局的重塑,它更坚定地指向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疏解提升老城,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长远的审视。”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疏解提升老城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许多城市的老城保护和更新容易陷入“静态保护—自然衰败”和“拆除—重建”这两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对老城的定位以及对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的认识。

在走访中,各有关部门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疏解提升老城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两顶桂冠来做文章。要在着眼于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立足于城市空间的调整拓宽和有效利用的进程中,减轻老城的生态环境压力,优化老城功能,提升老城的历史文化品位。

“这几年,真是切身感受到了城市的气象更新。”居住在观音阁的市民汤华早年间在国外留学,这几年奔走全国各大城市从事旅游工作。他说,每次回桂林,都能发现新变化,这些变化形成桂林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疏解提升立足于生态环保、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景观提升等各方面,是内外兼修不断实现着老城的“有机更新”,是一个让桂林城市面貌更新蝶变的可持续发展之变。城市通过科学规划,获得充分的经济创造力、稳固的社会凝聚力和强烈的文化吸引力。

据了解,除了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之外,古南门历史街等特色街区、伏龙洲生态修复、琴潭荷塘湿地项目、尧山花海文化景区、漓江(南洲岛-龙门大桥)等城市特色景观都一一纳入疏解提升老城的规划之中。此外,琴潭组团、九岗岭片区、叠彩城北滨江区等片区也将在疏解中实现新提升。

老城的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期待和感受。

新闻推荐

桂林 变更车牌被抓现行 “戏精”司机反咬交警

南国早报桂林讯(记者唐晓燕)一辆小轿车前后车牌上的数字“9”被一个写着“8”的铁片覆盖,司机被交警抓现行后,竟然说那块铁皮...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