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958年 花岭村民妙计护古樟

桂林晚报 2016-07-24 01:03 大字

花岭小学民国初年校牌

老街门老樟树

不用浆砌的石头墙百年不走样

■谢德裕文/摄

花岭村,位于临桂区西部,地处丘陵。130多户420多人,为壮、汉、侗等民族杂居村,有梁、黄、褚、周、廖、李、龙、王、刘、霍、朱、唐等10多个姓氏,距临桂城区30公里。明末(约1637-1640年)附近村民在这漫山遍野长满鲜花的岭上立宅。300多年的历史中,花岭各族村民逐渐形成了自己淳朴的民风,而村中那些有史可查和有趣的事情,也还在村民中传诵。

万年台,彩调大王谢济舟曾在此演出

花岭村有座戏台,名万年台,有碑刻记载万年台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座落在花岭街中段,坐西朝东,台的两侧有7米高的墙,对面是财神庙,庙后是鸡公山,鸡公山成了天然的回音壁,每逢晚上演出,三五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得见锣鼓声和戏文。戏园宽13米,长25米,可容观众近千人。万年台初时唱万字戏(与折子戏相似),清末民初开始演出彩调、桂剧。万年台前挂过几副对联:“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当真。”“沧海桑田顷刻间现古今世界,君臣父子内留全部天地纲常。”“凡事莫当前做事何如看戏好,为人需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三两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

万年台是一个培养戏曲人才的地方。临桂有名望的戏曲艺人都曾在这里演唱过。彩调大王谢济舟、二胡大王文大荐、一号丑角文子郁、桂剧名小生南天柱(黎坤礼,两江人)、名旦张桂妹、彩调名旦廖四姑等这些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而且是在这里演出名的。

旧时万年台的演出灯光是两盏电石灯。有一次,万字戏班班主胡木湖上台演《武松打虎》,扮演大虫的助手学虎啸三声,竟把全场的观众吓了一大跳,以为真的有大虫从背后扑来,个个转脸看后面。当时的花岭圩懂得自然科学的人不多,于是有人就传说,万年台神鬼显灵,演什么,什么魂魄就到。

抗日战争前,万年台很红火,白天晚上都有戏班演戏,观众有从桂林市和永福县来的外地人。1943年春,桂林桂剧团的名角尹羲、杜木生、刘万春等从桂林来到万年台为抗日义演,几乎场场爆满。灯光仍是两盏电石灯,效果却极好,仍是演什么像什么。为什么有这么逼真的效果?尹羲对众人说,这叫立体声,是舞台设计和建造得好。后来有人考证说,花岭万年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好、舞台建筑科学,所以音响效果与好的剧场音响也差不了几多。说明花岭人有智慧。

遗憾的是万年台在20世纪70年代破“四旧”时被毁掉了。现在仅残留部分石礅和柱脚。

踩高跷不落地,穷人赢了一间铺

花岭村曾在清乾隆年间成圩,经营大米、豆、烟叶、茶叶、布匹、药材、桐油、茶油、盐、糖、酒以及百货、杂货等,三天一圩。

花岭圩近邻善良村有个胡连云,定安村有个梁百万,梁百万家有百万贯,田地房产无数。说起来胡连云和梁百万两人还是有点瓜葛的叔伯表亲呢,梁百万在花岭圩开有苏杭铺、杂货铺和山货铺,胡连云在花岭圩一家酒坊打短工。

一天,梁百万找到胡连云,说,老叔,十村八寨的人都说你很聪明,今天你敢和我打赌没有?胡连云答:贤侄你是财主,我是穷人,敢是敢赌,但不知拿什么来作赌注咧。梁百万心想这老糊涂中计了,就说道,我输了你在我的山货铺里随你拿一样东西,你输了就把村门口你那亩水田过给我就算了。胡连云想,这家伙早就看上我那块水田了,于是说,怎么赌?梁百万讲,你从善良村去花岭圩,沿途脚不踩我的田基和我的路,你就赢了,否则就输。于是他们找了证人,并立字为据。

从善良村到花岭圩要经过定安、定安堡村。梁百万不但沿路有他的田,而且善良村的周围也是他的田。田基是路,路是田基,除非你胡连云飞过去,梁百万心里乐开了花。

花岭圩日这天,在善良村口大路边站满了围观的人,梁百万一边吸烟一边等着看笑话。这时只见胡连云踩着一双竹制的高跷走出来,人们一直跟他走到花岭圩,他的脚不落地。梁百万十分不情愿地认输,并答应兑现他的诺言,他想山货铺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别说拿一样东西就是拿十样也不值几个钱。这时梁百万的山货铺前围满了观看的人,梁百万说,快快选一样东西走吧。胡连云说,我选中了你山货铺的这座房屋,贤侄,是你应该马上把你的山货搬走才对。看热闹的人高声叫道,梁百万快搬走。梁百万像一株晒蔫了的白菜瘫在地上。

花岭圩1960年撤圩为村,村上现在还留有一些老字号的招牌在大门上,见证这里曾经是闹市。

花岭小学,郑老师极力推广普通话

茶洞乡清末解元梁昌诰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家乡发动群众捐资兴办新学,共捐得学田69.3亩,用学田的租谷作为办学经费,于宣统二年(1910年)办起花岭小学堂,成为茶洞乡最早的新式学校,并且实行所有儿童(含邻近的村庄)免费上学。这是临桂县第一所免费上学的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花岭小学堂更名为花岭圩立初等高等小学校,民国22年(1933年)改为临桂县茶洞乡第二国民基础学校。

1952年,花岭小学从褚村小学调来了一位名叫郑季清的老师。郑季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因家庭原因于民国37年(1948年)迁居桂林,次年再迁居花岭,“在郑季清老师遇到困难时,村民伸手帮助,多方照顾”(《临桂文史》第6辑)。郑季清老师到校任教后极力推广普通话教学,还编了儿歌唱道:“一年小,二年大,个个要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好处,走遍中国难不住。”以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花岭小学是临桂县第一所推广普通话教学的小学。

1953年郑老师因病住医院,出院后她不卧床静养,而是拄着拐棍上讲台,从不迟到,上课时仍笑口常开。领导没办法,只得请了一位代课老师顶她的班,她才安心休息,但她还常去听新老师的课,手把手教他教学方法。郑老师说花岭的人民对我这么好,就是付出我的全部都报答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

1958年,花岭村人妙计护古樟

1958年大炼钢铁时,茶洞砍树队到处砍树炼铁。花岭村的百年古樟树岌岌可危,怎么保住这些古樟树呢?和砍树队说理,万万不可。邻村有一座砖砌的古门楼,炼钢高炉队的人去拆,村上有人出来劝说,不要拆这座古门楼,拆砖墙就得了吧。后来是古门楼不但保不住,劝说的人还被戴上破坏大炼钢铁的帽子,罚他到炼钢炼铁工地上“苦干”了七天七夜,还要他带头去别的村寨拆墙拆门楼。

花岭村的人不敢硬碰硬,于是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连夜实施了。天亮时全村的劳动力都去挑铁矿石,只有老人小孩和病残人在家,谁也不敢再提保护古树的事了。

大炼钢铁砍树队的人磨利了开山斧,磨锋了鲤鱼锯来到花岭村砍古树。奇怪的是这些古树的根部都长满了铁片,开山斧砍下去直冒火花,斧头崩出了大缺口,鲤鱼锯断了锯齿,砍树队的搞了大半个时辰,不但树砍不倒,而且砍树工具都“掉了牙,崩了口”。这时恰好有个领导来检查工作,见砍树队的队员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摸着缺口断齿的砍树工具,领导顿时大发雷霆,说全国人民都在争分夺秒炼钢铁,你们却在这里偷懒磨洋工。是哪个村的?砍树队头头分辩说,这些树的根很硬,砍不了。领导大骂道,茶洞村村寨寨、山山岭岭到处都是树,别处的树就砍不得?快去干活!砍树队跑了,古树保住了。

原来花岭村的人为保护古树,想出一个办法,连夜找来犁头打碎,把碎犁头铁钉入古树的根部,犁头铁是生铁比钢还硬,所以砍树队的开山斧、鲤鱼锯全部被生铁片“咬”崩了。这些犁头铁片今天还有一些残留在花岭的古樟树里,成为花岭村人护树佳话的见证者。

新闻推荐

自治区纪委通报桂林市三起“四风”和腐败案例 贪污公益林补偿款 收受危房户好处费

本报讯(记者 黄颖 实习生 韦鹏程)昨日,广西纪检监察网通报了桂林市三起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案件。 这三起案例典型案例分别是: 桂林市荔浦县马岭镇同善村原党总支部副书记兼大围支部书记李...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