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杖撑起学子梦 ——记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岐教学点教师秦兴国

广西日报 2016-08-10 21:33 大字

本报记者 刘 琴

他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却扎根桂北高寒山区22载,用残疾之躯撑起大山孩子求学梦。

他是“中国好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把忠心献给事业,爱心捧给孩子,安心留给家长”,是他的座右铭。

他叫秦兴国,是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岐教学点的一名教师。

爱心捧给孩子

1994年9月,秦兴国拖着残疾的右腿站上讲台,成为灵川县海洋乡山区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匮乏的教育资源、崎岖的山路,他没有抱怨,一心扑在教学上,甘当知识引路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秦兴国把爱融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成绩差了,他便给孩子们“开小灶”;学生带来的饭菜冷了,他帮热好。对于留守儿童,他更是倾注了满满的爱。学生李子林得了急性阑尾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情急之下,秦兴国把子林送到医院并垫付好医药费,一直陪到家长从广东赶回。

留守儿童难得跟父母见面,秦兴国的手机便成了爱的中转站:孩子父母的关心问候,他帮转达,学生的进步,他传递告知。秦兴国通过召开“我向爸妈来汇报”等主题班会,鼓励学生用老师手机免费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报告自己的进步,为家长与学生及时的沟通架起桥梁。

创新教学实践

秦兴国根据山区教学点复式班跨年级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能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上,秦兴国是多面手:每周30节课,除语文、数学外,他还要上体育、书法等课程。面对农村孩子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他充分利用山区优势,把学生带到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中,观察小动物贪吃抢食的滑稽模样和山川树林的色、形等特征,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面对山区孩子胆小、羞涩的特点,他开展了“我是小小老师”教学活动,让高年级教低年级,角色互换,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每次教授新知识,都力求深而透、广而精,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习题训练的质量,突出能力培养。

一个也不能少

为了让家长改变观念,及时送孩子上学,秦兴国拄着拐杖,几乎走遍了周边的沟沟坎坎。山区的路是“望见屋,走到哭”,一次,为了劝一位女生回校读书,他足足走了3个小时山路。由于雨天路滑,一不小心磕破了膝盖,手掌擦掉了一块皮。当家长看到一瘸一拐的老师出现在家门前时,七尺汉子眼圈都红了:“老师,啥都别说了,砸锅卖铁我也送女儿读书。”

对确实有困难没钱上学的,秦兴国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杂费,让孩子先上学,等家里宽松一点后再交。“没有秦老师您,就没有今天的我。”已在外地读大学的学生秦灵在给老师的信中如此写道。

为了让孩子吃好,他每天中午要给学生煮营养午餐,一到周末,还要出去采购学生营养餐的食材,可谓集老师、厨师、采购员于一身。不少人善意提醒:秦老师,不要太辛苦了,会累坏的,他总是呵呵一笑:“只要孩子们能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再累都值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用在秦兴国身上,真的恰如其分。面对大家的赞誉,秦兴国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这种关注更多地引导到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之上。

新闻推荐

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本报记者罗侠崭新塑胶跑道红艳耀眼、室内篮球场一派龙腾虎跃、电学实验桌功能多样,橙黄色的课桌统一美观,还可根据学生身高调高低……矗立在田野中的灵川县潭下镇三河渡初中风景优美,图书室...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