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林岩洞 洞洞宜人

桂林晚报 2013-07-01 01:27 大字

七星公园里,一名老人坐在元风洞洞口乘凉。

桂林不少岩洞不仅是市民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欣赏桂林美景、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景点。

自古以来岩洞就是桂林人钟爱的避暑胜地而岩洞的美景 历史 文化早已深入桂林人的心中

昨天,市区最高温度达34℃,不少市民出行得“全副武装”,还有不少人则“钻进”冷气强劲的商场。不过,市民刘阿姨却选择七星公园的元风洞内安然坐下,享受着另外一番清凉,她称之为“天然空调”。

每到夏日,桂林城的岩洞便成为一些市民的“避暑胜地”,民俗专家称,夏天到岩洞纳凉,自古就是桂林人的度夏传统。

而对于“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桂林来说,在岩洞不仅能避暑,洞内外的绮丽风光更让纳凉者有了感官上的极致享受。同时,桂林也是世界上洞穴开发利用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岩洞也成为桂林的一幅历史画卷,它有着数不尽、说不完的风光与传奇。

●岩洞是桂林人度夏的一部分

“以前去岩洞乘凉,场面和赶圩一样!来来去去,一波接着一波!”在桂林民俗学家姚古的眼里,岩洞是老一辈桂林人夏天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吃了早饭,然后往岩洞出发,趁天气变热之前到洞里,然后凉爽地睡上一个午觉。下午再和周围的人谈天说地,直到暑气散去才回家。”姚古说,这样的乘凉方式,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太过散漫,但在那个年代,这种平淡随性的慢生活就是桂林人的度夏模式。

姚古说,以前每到夏天,城里的岩洞内外便坐满了人,“要是去晚了一点,恐怕想找个插脚的地方都难。”虽然这样的场面如今已很少见,但姚古认为,岩洞是桂林城一大特色,更是大自然对桂林人的恩赐,就像漓江一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桂林人的夏天都少不了岩洞。

据广西岩溶所的专家介绍,岩洞的洞内温度基本上是恒定的,与桂林市的年平均气温一致,大约在19-20℃,“一年四季,洞内温度变化幅度在2-3℃,可以说是冬暖夏凉。”

以元风洞为例,户外35℃的高温,洞内也就20℃左右,洞口好像有一道风火墙,外头是“火焰山”,里头是“冰箱柜”。在这里乘凉的人,走的时候总会恋恋不舍,有的人走出去了几步,觉得外面热浪难敌又转头回来。

“几十年前大家都没有空调,夏天只能摇摇扇子,岩洞里的清凉是任何地方都没办法比的,那时候来这里乘凉的人可多了。”经常来元风洞乘凉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家住建干路,记忆中从小就就来元风洞乘凉,虽然现在商场里、家里都有了空调,但她还是更喜欢过去的避暑方式,“那时还有不少人把西瓜、啤酒放在元风洞的凉水里,不用过多久,就变成了爽口的冰镇西瓜、冰镇啤酒,真是特别有意思!”

●东西南北自古各有“凉洞”

姚古说,不仅是元风洞,自古以来,桂林就有不少天然的岩洞,庇护着桂林人度过炎炎夏日。而在众多岩洞中,东西南北都有一处最受欢迎的岩洞脱颖而出,成为避暑胜地。

在城东,自然是元风洞最受欢迎。元风洞里有一条地下河,所以凉意很浓,以前,桂林人还在元风洞里发豆芽。一到夏天,老一辈的桂林人就拿起小板凳、席子,到这里乘凉。

在城南,有南溪山的白龙洞。当时,白龙洞算是远离城中心,所以也让这里的周边环境特别安静,引得不少爱下棋的桂林人来这乘凉、斗棋。

在城西,隐山六洞是首屈一指的乘凉地。隐山不大,但是多洞,较为著名的就有六处洞穴,合称“隐山六洞”。清代学者阮元所著的《隐山铭》中说:“一山尽空,六洞互透。”隐山六洞因多洞相连,其乘凉面积非常大,可容纳几百人共同乘凉。

在城北,叠彩山山腰上有风洞。风洞两头宽、中间窄,洞口又小,北面的风从这里穿过,再加上特殊的位置和形状,使得风洞洞口的风量特别大,正如风洞石刻上的题字“到清凉境,生欢喜心”。巧合的是,陈毅元帅正是在风洞写下“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难说是因为登山出汗后,在风洞吹风“生欢喜心”而有感而发。

东西南北四大岩洞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岩洞里都有一个石头雕刻的睡罗汉。睡罗汉可不是纯粹的摆设,传说谁家里小孩子如果肚子痛,只要去摸一下睡罗汉的肚脐眼,孩子肚子痛的毛病就能不治而愈。在夏季,小孩肚子着凉或拉肚子是常事,因此,老人们来岩洞乘凉时,都会习惯去摸一摸睡罗汉的肚子,祈求家中小孩健康,因此,岩洞里的睡罗汉总是被摸得通身发亮。

●名人奇事 一洞一传说

桂林人聚集在岩洞乘凉时,做得最多的就是“扯板路”,而这其中,少不了关于岩洞的传说。

最有名的传说出自元风洞。据说明朝时,桂林有个读书人叫吕调阳,他少年时在元风洞里读书,元风洞里的蛤蟆精总来捣蛋,热天它就吹热气,冷天就吹冷气,总之是要让吕调阳在洞里呆不下去。聪明的吕调阳在端午节时,拿雄黄撒在蛤蟆精周围,蛤蟆精怕了赶紧求饶。吕调阳让蛤蟆精在元风洞里热天吹冷气,冷天吹热气,从此之后,元风洞就变得冬暖夏凉,还有人在元风洞口题了“温凉别况”四个字,概括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

其他几个颇受欢迎的岩洞,也各自有自己的传说,如风洞,就相传是有个扫山的武僧,为了让游人得到清凉,用拳头打出来的;而白龙洞之所以凉气袭人,是因为洞内有一条小白龙,夏天喷吐出雾气的缘故。

姚古说,以前,常有老人在讲故事,小孩在听故事,“有时候,小孩子听得入神,口水流下来都不知道,逗得周围的人一阵嬉笑,很有情趣。”

数不胜数的岩洞故事,还反映出当地的风俗民情。在永福县百寿镇东门外东岸村寿星山山麓,有一个“百寿岩”。相传,古代时本地廖姓族人有口丹砂井,饮用者皆百岁以上。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知县史谓有感于此,挥笔写成了一个大寿字,并再邀来该县100位擅长书法的百岁老人各写一个小寿字,刻成了高1.75米、宽1.48米举世罕见的“百寿图”。民国年间亦曾因此而定县名为百寿县。

位于灵川县海洋乡岩口村西北石山腰的读书岩,为一岩屋状洞穴,相传为宋人秦景光读书的地方,所以名之为“读书岩”。洞壁有“读书岩”三个大字,隶书,是宋人马姓为秦景光书刻。读书岩洞口朝西,洞深10多米,高宽各10米左右。洞穴下方有泉水从裂隙中涌出。《徐霞客游记》有记述探读书岩的始末。

新闻推荐

灵川县检察院赚钱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年年

7月9日灵川县检察院赚钱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地做事。2012年年底,四川的唐先生通过中介到潭下镇来收购砂糖橘,并找到...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