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抓常”“抓细”“抓长”恭城以“三抓”促作风转变效能提升

桂林日报 2014-07-19 09:01 大字

本报讯(记者谭彦通讯员刘先春李振杰)“主动服务群众意识明显提升、赶学比超氛围日益浓厚,会场纪律明显好转……”自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的大转变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为防止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切照旧的问题,防止不注重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和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抓大放小”的问题,该县从“三抓”(“抓常”,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良性循环;“抓细”,对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抓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入手狠抓作风建设,取得党员干部作风大转变和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的新成效。

立足“抓常”牢把活动的正确导向

该县领导在进村屯开展走访基层活动时和“书记谈书记”活动中了解到,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参学单位“一把手”在开展活动中,思想不到位,以抓工作多少来代替群众路线、以工作问题代替“四风”问题,有些单位甚至表面上洋洋洒洒、热热闹闹,实际上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以及走形变味。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县除扎实抓好36项规定动作外,采取“书记谈书记”逐级约谈的方式,加强单位“一把手”和干部对开展活动的认识。同时,该县对300多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为期2天的专题培训。通过学习、约谈、培训,使单位“一把手”及基层党组织书记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开展活动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各级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20多件。

突出“抓细”积极回应解决作风问题

该县领导及参学单位积极进村屯、进企业、进社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于“四风”、“六病”、“五化”、“五个缺乏”、“五不”等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的意见,共收集对县四家班子领导的意见建议1103条,针对参学单位领导班子和个人的意见建议2000多条。

“文山会海、空话套话”,“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不敢接受媒体监督,领导镜头多群众镜头少”……该县处级领导在看到针对个人的意见时,都深有感触,“真的触动了自己的灵魂,不但是脸红了,而且出了汗。”该县在召开“摆问题、谈思想、触灵魂、转作风”专题分析会上,常委会班子成员对在全县征求到的1103条意见逐条分析“认领”。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转变作风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解决问题,就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对症下药。”恭城县委主要领导说。

该县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或答复的,现场办公,立行立改;不能当场答复解决或不在自己工作范围的,向群众作出解释并向上级汇报,上下联动整改。据了解,该县县委主要领导在莲花镇调研时,对群众反映存在办证难的问题,立即责成有关单位给予解决;“平安乡北洞源人饮工程成为一道摆设”的问题被《桂林晚报》曝光后,由县领导督办,有关单位迅速成立联合工作组限期解决,目前正紧张施工中;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从简化办事流程、加强办事指引等方面,立行立改。活动开展以来,该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700多个,窗口单位办结速度提高50%以上。

重点“抓长”从体制机制层面破题

“动真格了!”近期,该县会场纪律不时有镜头“扫描”,上班时的违纪行为随时可能被记录。近日,该县作风效能大提升大督查第一期通报“出笼”,4位违反会场纪律的领导干部被通报。(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严把月饼质量关

▲中秋节临近,恭城瑶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