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具魅力的阅读教学

贵港日报 2013-06-25 17:33 大字

平南县环城高级中学张少创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萌发出一片生机。特别是阅读教学,以往老师“一揽天下”的局面消失了,课堂上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们“活”了,一篇篇文章也“活”了,课堂上是生机盎然。在这一片生命力勃发的阅读教学世界中,课堂上那朗朗的读书声是“读”领风骚。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以“读”贯穿全文,以“读”串课堂。

一、大声地自由读,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以及文中的生字词

读不是无目的、随心所欲地瞎读一通,它是有步骤、有层次的。读的路上可能荆棘重重,因而读,就首先要扫除学生读的障碍。让学生接触课文,大声地读,去发现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并把它画出来,有目的、有重点地解决。通常,我都是让学生先自己大声读,找出来后,和同桌互相请教,再不能解决的就小组内商量或全班交流。

当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而,在读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让他乐意读,想读。这就要先从课文题目开始抓起,设置情境也好,质疑也好,有了新颖的课题,使学生产生读的兴趣,再因势利导,进入读的初始阶段——扫障碍。

二、再次自由读,整体把握课文,并随处做做批注

扫除了障碍,学生读的路顺畅了,就可以进一步做出要求。再次让学生自由通读全文,既巩固字词,同时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边读边思考,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这个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解答自己在课题质疑时的一些困惑,同时会产生新的想要了解的问题,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的延续。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因而,在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动起笔来,将自己动情、有所感触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抄一抄,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像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时,在读到“学生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这段时,有学生在旁边批道:“从这里,我知道孩子们要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孩子们却都非常快乐,虽然放学回家时已经很晚,但他们依然一路说说笑笑。”另有学生写道:“孩子们一路上可能说着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说着学习上的事情,就一点儿也不觉得上学的辛苦了。”等等。只要给学生一个方法的提醒,学生思维的门打开,就会闪现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火花。

三、细细品读,以读促进理解,读懂文本

整体把握课文后,学生会有许多读的收获,读完后,总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的发现告之于人,与大家分享。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诱发学生细细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走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自我个性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词的作用,让学生注意找到重点词,引导学生读出重点词的感受。如教学《大禹治水》时,第一段讲洪水让人们生活得十分悲惨,就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哪些词看出人们生活十分悲惨?从而找到“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这些词语,让学生细细品读这些词。同时老师示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然后让学生跟着读,读出表情,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四、入情入境赏读,体会语言文字美,得到升华

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之后,如何更好地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与文本融为一体?如何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语言文字的优美?如何将我们语文的重要任务——训练学生的语感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读通、读懂文本之后,还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文章富有诗的韵律之美,教学时重点在于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所以整个课堂老师都要注意贯穿情境陶冶法,同时采用诵读法,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欣赏,美读,从中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进一步提升读的层次,使理解、情感得到升华。教师的范读在这儿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学生因其年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强,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进文本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学习到朗读的技巧。

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赛读,对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无论如何,读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走过场、走形式,要落到实处,要逐步读出层次,读出理解,读进文本。

以“读”为本,以生为本,促进对话,促进思考,促进交流,促进合作,促进探究。阅读教学,“读”具魅力!

新闻推荐

“温比亚”影响贵港市

...

平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