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龄的贵钢人
老员工接受贵港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张日芳摄)本报记者张日芳
深秋的一天,今年70岁的贵钢退休工人李新兰从城区住所,回到她眷恋的贵钢生活区,开心地与工友留影,与记者畅谈往事。
李新兰出生于工人家庭,曾于玉林高中上学,1969年到玉林地区城均公社二冲大队插队,她从小生活条件不错,那段经历虽很艰苦,但她永远不会忘记乡亲的照顾。她说,下乡第二天清晨,她听到出工的哨子后就马上弹跳起来,拎着草鞋就往屋外冲。这时,有群众送来一碗米粥叫她赶紧吃,还备有一份午餐给她带到工地,她非常感动。
劳动之余,李新兰坚持学习。1971年,李新兰被二冲大队安排在二冲小学当初中民办老师,她首次感受到了“有点文化”的价值,并以显著的教学成绩获得群众和学生的信任。
1976年,李新兰通过招工来到贵钢中学任教,她兢兢业业,被评为广西冶金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而那时,她还没有教师资格证。1989年,她在贵港市师范学校进修三年后取得中师文凭后,才有了教师资格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贵钢有个比较“光鲜”、能承接200人开会食宿的招待所,玉林地区很多重要会议都安排到这里召开。1989年秋,因招待所工作需要,李新兰从学校调到招待所任所长。“所长也不好当,要拥有服务行业的知识。每一次接待上级来的领导,要做十几天的准备工作,讲责任、讲流程、讲质量。平时做服务工作,首先自己要学会,才能培训员工。”就这样,李新兰在单位招待所工作了11年。
退休后,李新兰一直从事幼教工作。她与新中国同龄,表示能与祖国一同成长非常幸运。
李新兰亲历贵钢的改革与起伏。她说,她刚到贵钢工作时,工厂一片荒凉,发展中几经起伏,很多工人下岗摆地摊。进入新世纪后,蒋总用好了一批批有知识、有胆识的人才,创造了贵钢辉煌的业绩,大家的心又红起来了。在一次庆祝晚会上,领导与员工共同分享改革成果,她看到年轻的工匠和劳动模范上台领奖,感受了开拓的勇气和知识的力量,真心为贵钢感到骄傲。
新闻推荐
舞蹈《我相信》。(安伏岭摄)本报记者安伏岭1983年底从部队退伍的黎运东,现年58岁,已经在贵钢干了35年,曾经在水泥...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