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贵港走出的科学家——黄大年

贵港日报 2017-07-13 10:54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日芳

继在人民大会堂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巡回报告后,7月12日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先进事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位从贵港走出的伟大科学家,以勇于探索、主动担当的精神,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多处弯道超车。

1958年8月,黄大年出生在南宁市,后在广西多地生活过,其中在贵港7年。他的小学和高中,分别就读于西江农场小学和贵县附城高中(现港北高中)。1975年10月,黄大年通过招考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位于贵港)工作,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取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缘终生。

黄大年在大学先后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 1992年,他获全国30个公派出国名额之一,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不久后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

在英国的18年,黄大年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2009年4月,黄大年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回归祖国,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外严控探测技术装备对华出口,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

在国家科技水平还很有限的事实面前,黄大年决心要实现弯道超车。为此,他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他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为标志,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我国的深部探测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

在黄大年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了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认为,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而黄大年团队所致力的工作,使我国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2016年12月8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胆管癌住院,即便在病床上,他还在给学生答疑解难。他将自身成就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塑造了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因此在探索和奉献中成就了伟大。

新闻推荐

覃塘区板材企业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覃塘讯目前,以边角木料、木皮片屑等为燃料的板材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已成为贵港市继扬尘源、燃煤源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覃塘区板材企业采取热电企业统一供热方式,实现了无烟尘零...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