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二十八年坚守

贵港日报 2013-08-05 17:26 大字

梁泽义  林丽芳

从桂平市区到学校,坐渡轮、转小舟,辗转3个多小时;学校及周边没有网络信号,就连手机信号也经常接收不到。在这偏远的地方,一位乡村女教师用瘦弱的双肩建起了一所学校,坚守28载,教出学生246人,其中大学生7人;她,就是桂平市西山镇碧滩小学坪冲分校的“当家人”、2007年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周胜群。

四处“化缘”建学校

在桂平市西北边缘地区黔江边上,有一所学校叫坪冲分校,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大藤峡就在附近。这一带山高峡险,水路是与外界唯一通道,每周一次过往渡轮。目前学校有32个学生。

在坪冲分校执教28年的周胜群今年51岁了,在她执教的日子里,做过两件“越权”的事,一是在上级许可、吩咐她量力而行前提下,独自一人奔走张罗,新建了两层1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

1985年,周胜群到坪冲分校任教时,映入眼帘的是50多平方米黄泥巴墙的教室和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教室是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台,盖上瓦后便成了学校。房顶年久失修,整体破烂不堪,几条破旧的大板凳便是书桌了。

看着孩子们趴在大板凳上艰难写字,她向当地林场场长“讨”来一些杉木,一番折腾后,教室的窗户不再随风作响,孩子们也终于有了15套新书桌。

破旧的教室艰难地撑到2000年,已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怎么办?几个不眠之夜后,周胜群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拆除,建一栋新的教学楼。

她厚着脸皮再去林场,请求场长将林场哨所的两间房子借给她做教室。孩子们从危险的泥巴墙教室里搬了出来,但她却累坏了身体。

哨所在山上,“学校”离家更远了。天晴来回要走1个半小时,碰到下雨,河床淹了山谷的小路,要绕道翻山越岭,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更令人头疼的是集资建校,坪冲村民田地较少,微薄的收入主要来自打鱼、中草药、杉木等,连买米都要到桂平城区去,村民生活比较困难,要从群众干瘪的口袋里掏钱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周胜群先将建房所需要沙、碎石、木料、资金等估算出来,在村委的帮助下分到每家每户。一边坚持上课,一边利用下课时间到两个屯挨家挨户地动员,召集村民开会,提出集资建校的想法。“4口人的家庭,会分到2000多公斤的沙、碎石和砖头任务,全部要用肩膀从江边的码头手脚并用地挑到学校,很不容易,还有几百元的现金。建这栋楼共用了几十万斤沙石,折合人民币12万元。”周胜群说。

工程动工后,周胜群白天上课,晚上整理账目、村民工日、备课、改作业,经常忙到深夜。中午放学后,她去帮抬沙石、水泥,清点建材,来不及吃饭,便吃点饼干。饱一顿、饿一顿,使她患了胃病,体重急剧下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艰辛,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终于建成。她没有满足,自己掏腰包,再加上朋友的资助,装修了教室,修了排水沟,建了乒乓球台、升旗台,硬化了地面。坪冲终于有了一所像样的学校。

2012年,她利用上级资金建了厕所和学校通往江边的水泥路,学生再也不用在露天大小便,再也不用手脚并用地从江边往学校爬,教室也安装上了电灯、风扇,办公室还配备电脑和复印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母亲般呵护山里娃

周胜群和孩子们最常做的游戏,是“老鹰抓小鸡”,常扮的角色便是那只“老母鸡”。现实中她就是那只母鸡——对孩子像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是她做的另一件“越权”的事。

周胜群教书28年,最多的一届(3年一届)53个孩子,最少的一届也有19个。每一届都有3个班:学前班、三年级和六年级。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最大的14岁。要想使这么多孩子不出意外,她的心时刻都蹦得紧紧的,不敢有一丝的马虎。

山区环境恶劣,学生的家分散在几个山头,大部分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条大水沟。每逢遇上下大雨,咆哮而下的山洪就像一只拦路虎,挡住了去路。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每次都带领大家往山上绕道而行,一个来回就得花两个多小时。

有一次倾盆大雨,到下午5时多仍未停。她先把离家较近的孩子送回家,再带其他孩子来到江边,希望能坐小船从江面回家。他们在江边大声喊,但雨声把喊声吞没了,船家根本听不见。看着孩子们个个成了“落汤鸡”,冷得直发抖,她心疼得流泪了,孩子们都跟着哭起来。她连忙擦干眼泪,鼓励并带着孩子们爬山绕道走。大家手拉着手,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边走边爬,不知跌倒了多少次,当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回家时,天全部黑了下来,她也已筋疲力尽。

还有部分学生在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溪,稍下点雨溪水上涨,学生就过不了,周胜群便利用节假日和丈夫一起在山沟里找石头,把大块平整的石头摆在溪流中当作简易桥梁。但每下一次大雨,山洪都会把石头冲走。冲了再修、修了又冲,反反复复,她和丈夫不厌其烦,始终保持着这条路的畅通。

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冷热无常,每年都有一次流行性感冒暴发。她专门备了一个小药箱,放着小儿感冒冲剂、退烧药等常用药;还不时采一些雷公根、鱼腥草等凉草药晒干,煎成凉茶给孩子们喝,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村屯无诊所,遇到发烧之类的只得来回跑了:一次一女生发高烧,她给女生喂下一些退烧药后,背起就往家跑;刚回到学校,一男生和学前班一小女生也发烧了,先后给他们喂药后,又把他们一一背回家。

周胜群将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28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

“土办法”独创特色教学

周胜群很少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即使前些年买了电脑,它也只是一个记录工具,因为上不了网,不能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她便从工资里拿钱订购教育教学的书刊,学习、思考并运用于实践。她还发明了不少“土办法”。

不少课是在室外进行的:如何对学前班的孩子说明白什么是大小、长短?她用报纸剪了一些大小、长短不一的衣服,将孩子们带到树下,让他们将小衣服穿在幼树上,大衣服穿着在大树上,很快孩子们对大小、长短有了直观的认识;要对3年级的孩子说清楚什么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室外的乒乓球桌派上了用场,她将一根棍子对角一放,同学们立即对正方形和三角形了然于心。

她布置作业也不一定全是课本上的,比如将当天晚上看的电视剧、新闻等写一篇观后感;或者是回家后帮爸妈叠被子、洗衣服、煮饭菜等,写经过和体会;或者将妈妈、家里、教室前木棉树的样子画下来;也会让孩子们数从家里到学校有多少步,每步有多长,最终算出一共多少米,以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事实证明,这些“土办法”因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效果十分明显。

一个人上3个年级,只有搞复式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她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合理安排“动”与“静”,多年的复式班教学实践她已能“熟能生巧”。她的《复式班课堂教学浅谈》被评为优秀论文。

由于长年积劳,周胜群体质很差,经常头晕目眩,有一次晕倒在办公室,幸好学生及时发现。身体稍好点后她又走上了讲台。更多的时间是“挺”,只有在2005年时“挺不住”了,不得已住院。那次手术后医生叮嘱她,至少要休息半年才能上班。她放不下那群孩子,刚到三个月便不顾家人反对,跑回了学校。

周胜群的坚守和执着,感动了家长,也在当地传为佳话,她多次被评为桂平市优秀教师。如今更是名声在外,2006年9月她被评为广州首届助学基金“八桂乡村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与她同吃同住8天,全方面地了解她对孩子们的付出,并参评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新闻推荐

水产畜牧兽医局长受贿被判12年

...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